愈來愈少讀影評和唱片評,我趨向相信朋友的口碑和票房、銷量數據。很可惜香港的優質評論人並不多,叫人有信心的都屬於中年一輩。只有資深的才令人信服,因為他們的分析會是多角度的,精闢獨到的觀點永遠有實際資料支持,再加上多年來對藝術的堅持,這才是評論家中的名牌。
評論何必要嬉笑怒罵,但「踩」往往是新一代音樂和電影評論人的出位伎倆。
還記得三、四年前的碟評早已趨向討論封面美不美、歌星形象新不新、有幾首快歌幾首慢歌,列出歌名,而碟評中的形容詞並沒甚麼形容力,常用的評語有「不俗」、「不錯」、「合格」或「普普通通」,老是沒有理據,而歌的類型除了快慢分之外,就沒有更深入的分法。
最近看了幾篇關於新人女歌手陳文媛的碟評,發現情況越來越渾噩,看過之後我對陳文媛的新碟仍沒了解。不明白為甚麼尚未介紹主角陳文媛,評碟人的角度會先放在「王秀琳Mango的第一張碟表現很不錯」,又或者是「陳文媛同門師妹李蘢怡都有一隻《夜遊杜拜》」,我彷彿不是在看碟評,而是八卦周刊明星相片旁那些配圖的caption,滿是評頭品足、你是我非。到底是版位有限,容許新一代碟評人發揮的字數不夠,還是他們的料子不夠?還是新碟沒有值得深究的地方?還是新舊文人之間的代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