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肝癌男病人先後於兩間私家醫院接受兩次「射頻熱凝法」,在第二次治療後吐血及腹痛,進入瑪麗醫院發現腸臟及膽囊被灼傷壞死,兩日後死亡。放射診斷科專家作供指,沒有醫學文獻指該新療法比傳統的手術切除法優勝,認為死者的腸及膽囊壞死與該手術有關。專家又強調若醫務人員未曾接受有關的專業訓練而操作「射頻熱凝法」的機器是非常危險。
威爾斯親王醫院放射診斷科顧問醫生余俊豪,昨以專家證人身份作供,他表示傳統的外科切除手術在醫學界被確認為有效治療肝癌的方法,能給予病人最大的生存機會,直至○一年並沒有醫學文獻指出「射頻」療法有相同的效果。死者盧帶(六十八歲)於○一年六月在養和醫院接受「射頻熱凝法」的程序合乎規格,報告詳細記錄手術過程,包括供電量及清楚指出落針的位置。
余醫生指,根據瑪麗醫院的報告,死者的大腸及膽囊被灼傷壞死與「射頻」所釋放的熱力有關,但死者於○一年十一月十二日在港中醫院接受第二次的「射頻」手術時,並沒有詳細記錄手術如何進行,包括由哪位醫生負責、落針位置、供電量及次數等,只提及定位上遇到困難。
私人執業的放射診斷科醫生陳永基供稱,於○一年十一月在港中醫院與林鉅津醫生合作替死者進行「射頻」療法,林負責操控「射頻」機,陳堅稱對落針定位有相當的經驗。
案件編號:CCDI2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