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卡爾.波柏(KarlPoper1902-1994)認為,民主政治並不是完美的制度,甚至不是「多數的統治」或「人民的統治」,民主政治的最大貢獻是提供一種機制,「讓全民得以通過定期的選舉,而不必經由流血革命來替換掌權。」
反過來看,這句話的意思是:專制政權在面臨最高權力轉移時,幾乎都是要經過流血革命的,縱使不是革命,至少也是激烈的政治鬥爭、宮廷政變,往往讓人冒一身冷汗,新的領導人才得以穩定掌權。
有論者認為,中共十六大實現的最高權力轉移,總算是和平交班了。更有捧場文章說是權力轉移制度化以至具透明度了。許多報章在上星期五都預言,江澤民會「全退」。
實際上,這次權力交班,絕不透明。黨代表的產生,中央委員的選舉,以至最高權力──新政治局常委的現身,別說全國六千多萬黨員沒有參與選舉,即使是十六大的黨代表,也是在新權力班子亮相前都矇查查。
權力交班也絕不制度化。有人說,胡錦濤這個第四代接班人,是鄧小平「一人一票」選出來的。這話不假。而新的九名政治局常委呢?大致上也是江澤民「一人多票」選出來的。由個人來決定權力轉移,就決不是制度化的產物。
這次權力轉移,儘管沒有過去毛澤東交班給劉少奇、林彪、華國鋒,以及鄧小平交班給胡耀邦、趙紫陽那樣驚心動魄,但內部的鬥爭也絕不和平。朱鎔基去年九月說了退休其後又改口,李鵬被官方刊物批評由他的家族控制華能國際搞利益輸送,今年一月天安門有上百人示威,高呼「李鵬還我血淚錢」,江澤民座駕機被揭發裝了竊聽器,等等,都顯示在接班人問題出現時的激烈鬥爭。到最後時刻,未到七十歲這條年齡界線,民眾向有好評的李瑞環被江澤民拉着一起退下,而「三個代表」雖寫入黨章卻沒有冠以江澤民的名字,更顯示中共高層為安排十六大的人事有過不尋常的權爭與討價還價。
最後,新班子雖產生,但江澤民未「全退」,仍被選擔任中央軍委主席,其格局一如一九八七年中共十三大時鄧小平的地位。鄧小平當時也沒有被選為中央委員,但被選為中央軍委主席,當時政治局常委還通過一個內部的決議,即遇有重大事情必須由鄧小平去決定。江澤民會不會一如鄧小平當年的地位?除非我們認同鄧小平已於一九八七年「全退」,否則絕無理由說江澤民現在「全退」。
因此,別說是和平、制度化,具透明度的權力交接了,即使是不是真的已完成最高權力的交接都不能肯定。目前,只能說是中共進入了江澤民退居幕後的江澤民時代。胡錦濤時代還未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