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失敗錯不在師生

教育失敗錯不在師生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停薪留職」的教統局局長說,他是應中大和科大兩所大學高層的要求,表態支持兩大合併。可是他還未交代,政府是否同樣應教育學院高層的要求,表態支持讓中大吞併。
從各方面所見,教院是反對被中大吞併的。科大和教院都是在九十年代初,由政府大力推動而成立的。兩所院校經歷十年八載的艱苦時刻,各走各的方向;但最終的命運可能一致──與中大合併。
九一年中大被迫將學制由四年改為三年,同年科大正式收生;九四年政府亦正式將四所師範學院合併成現時的教院。政府將師範學院合併,目的是希望集中資源,並透過逐步提升教院的學術地位和師資質素,全面提升香港師訓畢業生的水平,令中小學教育得益。
但很明顯,合併的細則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和部署,結果是不時傳出人事糾紛問題,總共換了三位校長,而畢業生的水平一直備受質疑。
政府官員以為在新界大埔預留一塊土地(換取市區幾塊地),讓教院有地方發展,便可以成為一所優質師訓學院,卻忽略了行政管理、教學,和學生質素。當時政府從教署管轄的師範學院外,招聘校長一職,以為可避免出現個別學院得到厚待的情況。結果卻是員工和校長來自不同院校,不易磨合。

長官意願禍害
當時政府一面成立教院,一面大幅擴充其他大學的學士課程學額,以致成績較優的學生,都選擇其他大學,影響教院的收生水準。此外,教院成立之初,不少教員只擁有學士或碩士學位,要提供學士課程自然有一定困難。
政府後來為了提升教院的師資水平,辭退一些未有博士學位的教員,曾經惹來校內師生的抗議。政府為了吸引學生報讀,又要求其他大學減少收生,但即使教院盡力提升師資和課程質素,似乎仍無法吸引成績優異的學生入讀,令人擔心畢業生的水平,不少中小學情願聘用未受師訓的大學畢業生。
從教院的例子可見,香港教育的失敗,錯不在教員和學生,而是緣自掌管教育政策和資源分配的長官,在改革前沒有通盤考慮。
教育官員一時要大學四改三,一時又三改回四。一時要母語教學,一時又走回頭路。若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以致浪費不少資源和師生的努力。
政府成立科大,是為了提升香港的科技和研究水平。當日願意來港創校的,都是有心人。但由於政府預留兩成撥款,根據科研出版成績分配,其他「教學型」大學自然會招兵買馬,力求取得一定撥款。結果科大無以為繼,優秀科研人才紛紛跳槽。
由於被撥款吸引,教學型大學在科研上突飛猛進;但現在政府卻說會將資源集中在個別院校,希望達至世界一流水平。同時更有意取消副學位資助,兩者加起來,令一些大學可能失去超過三成的政府資助。
香港的大學教育在長官的意願和揮舞下,在九十年代大肆擴展,現在又說要收縮和合併。政府在大學教育方面投放大量資源,不少是花在重金禮聘海外學者上;但愈來愈多家長(包括在大學工作的教職員),卻將兒女送往海外升讀大學。兩方面加起來,恐怕令香港每年流失數十億元的資金。現在要收拾殘局,指令各大學真正分工,各按其職,以求挽回香港人對本地大學教育的信心,恐怕有點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