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推動數碼廣播 開放電視市場

傳訊四圍炳:推動數碼廣播 開放電視市場

上周,政府宣布批准亞視及無綫電視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續期12年,還加進一系列服務要求,如字幕、語文、廣告等。政府的宣傳重點是:「我們已充份平衡電視台的商業考慮及它們的社會責任。」好像害怕被人家指摘諸多要求,阻礙商業運作。不過,真正促進商業運作和保護公眾利益的工作──落實開放廣播市場,政府的考慮又有多充份?平衡了甚麼呢?
仔細一看,續牌的只是服務牌照,對傳送網絡開放仍留有後着。由於政府的政策是要把傳送和服務牌照分開,因此在聲明中指出:「兩台會就傳送網絡申請有關牌照,並作出額外的投資。」且看政府如何落實真正的廣播市場開放。

鋪網價昂等於白開放
本港的免費和收費電視廣播市場,名義上已告全面開放,但由於亞視及無線電視已佔據大部份可用的大氣電波頻譜,儘管有經營商對免費電視市場有興趣,但不能選用大氣電波作模擬制式廣播,而要選用價錢高昂的鋪網方式,等於無門可進。本港收費電視市場已開放,但仍獨由有線電視坐大,鋪網成本高昂正是主因。兩電視台再續期12年,等於白開放。
政府要求兩台由模擬過渡至數碼廣播,表面原因是「為觀眾提供更佳的電視服務」,但事實上,本港觀眾對數碼廣播的興趣,暫時並不太大,數碼電視機的價格仍未降至一般可接受的水平,所以數碼廣播市場根本未存在。
政府着力推動數碼廣播,應朝着打破大氣電波有限的局限,利用數碼壓縮技術的特質,容許廣播更多頻道。換言之,容許更多毋須作大筆網絡投資的服務營運商進軍市場。據資料所示,這條數碼廣播頻寬,可容許20至30條廣播頻道。
情況就像本港的電訊市場,先開放固定網絡市場,再開放服務市場,如ISR、電話卡或MVNO等。其實,本港的電訊和廣播市場開放是同期的,於90年代中至末期進行,但開放電訊市場似乎較具成績,廣播市場開放實在未如理想。

無保證金違諾沒奈何
政府聲明中指出:「亞洲電視及無線電視也承諾,在2004至2009年分別投資約24億及70億元,作為電視製作及資本投資。」筆者相信,當中包括了數碼廣播的投資,牌照中也寫明,兩電視台要按99年的備忘錄所載,承諾投資,但這項承諾,並無保證金,兩家電視台說了算,政府也沒奈何。
下一步,兩電視台要申請傳送牌照,相信發牌事宜會由電訊管理局負責。電訊局會否按過往原則,要開放網絡,牌照要加入保證金,甚至要公司競投頻譜等,好等網絡開放予其他服務商使用,值得大家注意。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