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電影試23條 - 陳也

殺人電影試23條 - 陳也

本報早幾日頭版報道的弒父弒母案,被告是家中孻仔,自辯時稱遭父親虐打,才重槌連環襲擊父母。行兇後被告沒報案,翌日拿了父母錢包幾千元,相約朋友出外看了兩齣電影,還有心情用膳。犯罪心理學家怎樣解構這則倫常血案?兇手事後看的兩套電影是《少林足球》和《史力加》。去年七月八日我身在古巴首都夏灣拿,當地上映的是墨西哥片《狗男女的愛》,比《少》《史》片三級,有殺人橋段。
兇手看的,當然不可能是最近公映的日本片《模倣犯》。《失樂園》導演森田芳光大拍暢銷小說改編的變態殺人故事,故弄玄虛,鏡頭大玩搖晃DV風格,看得人暈頭昏向。片中大拋殺人理論,官仔骨骨的冷血殺人主謀指出,以往殺人多因感情而起,今後由他創新殺人哲學,就是要殺得理性。這種偏向低智的對白無謂上心,觀眾努力緊貼劇情卻還是於事無補,終場頓覺一頭霧水。森田芳光搞四級情慾糾纏戲比較就手,手痕去掂黑色犯罪奇情片種,是不自量力。
片名《模倣犯》的意思,是指不可一世的殺人主腦自以為殺人手法新穎,其實只係模仿前人舊橋。香港變態殺人狂有無模仿癖呢?本地狂?癖似乎不理教唆,未成氣候。但其他類型的罪行,像「去勢」、偷窺裙底、ICQ誘姦未成年少女、祈福騙財……毫無創意之下,橋唔怕舊,依然有人中招受害。假使電影一幕叫人暗殺領導人,試齊100個方法,導演與觀眾,有無觸犯2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