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期四有一位六十歲的老人因為失業申領綜援被拒,跳樓自殺,遺言指責社署以政府削減開支為理由,不予受理,憤而自殺。社署強調,不會因為綜援要削減開支而拒絕批核申請。這點是既定政策,不是秘密;但這就表示負責的官員特別是早兩天才表明要為綜援封頂,要審查拒絕發放綜援予不願搵工的失業者的林鄭月娥,不必為這位長者的死,負上良心上的責任嗎?
老人的遺言說,與其求助無門,不如早些死,又說希望政府將他的殘骸與垃圾同化,只要有少少將心比己之心,都明白這位長者的心境。但對於社署的前線員工,這位長者只是無數檔案之一,不會知道他會自殺,整件事就是由上而下,政府要限制綜援支出增長的政策所弄出來的悲劇。
何喜華批評前線員工警覺性低,這是想當然,筆者認為怪罪前線公僕絕不公平。筆者也當過多年小公務員,官場的次文化是盡可能免麻煩,免有人投訴,多生事端;所以是十分遺憾地說,這些次文化令到前線工作者大多欺善怕惡,上面有了盡力節省的大政策,能否減少手頭上的「顧客」就成為個人工作的成績,這一點而言,小社工與林太沒有大分別。
筆者一直認為,以香港的固有官僚系統與利用負面抹黑的手段以求壓縮綜援支出的做法,只會逼死如上述自尊心強的長者。除了負責的官員要反省自問之外,落井下石的低質社論更是不可寬恕的幫兇,而最大的元兇呢?自然是那位極需更多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