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急症室服務收費正式落實,在用者自付的大前提下,預期相關的醫療收費項目會陸續有來。過往,有錢人病了可以住私家醫院,沒錢的就找政府「照顧」,各有出路。一旦要用者自付,龐大的醫療費用,一般人怎麼負擔得起?還是及早準備一份醫療保障為上策。
政府開始徵收醫療費用,相信可以推動一部份人為自己購買醫療保險。保栢醫療市場及業務拓展部助理總經理黃麗儀表示:「投保人數上升是預料之內,但相信短期內不會出現強勁升幅。」
現時,本港整體醫療保單(個人及團體)的投保率僅為4成,遠低於人壽保單,顯示此市場極具發展潛力。黃麗儀說:「大眾對健康愈來愈重視,但花費在身體保障的費用卻仍嫌不足。」
為了針對不同人士的需要,市場上的醫療保險計劃由以往的「綜合式」(門診+住院及手術)逐漸演變成「獨立保障」(包門診、住院及手術),以及補貼現金的「住院現金保障」。前者與後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後兩者更具選擇彈性,而且保費亦較綜合式便宜。
美亞保險人物意外及醫療保險部助理副總裁張雅穎說:「若想有較全面的保障,不宜只購買住院現金。」基於住院現金是依據投保人住院的日數作出賠償,但不少手術及療程都毋須住院,或是只需小住數天,住院現金賠償根本難以抵銷高昂的醫療費用。
過去醫療保障屬於「有事則賠、無事報銷」的保險產品,沒有任何儲蓄成份,不少人會因心存僥倖而不投保。近年有部份醫保新產品推出,投保人若干年後不曾索償,可以取回最高100%的保費(如滙豐、恒生、宏利等)。
張雅穎指出:「有回贈的計劃,一般保費略高,若果索償機會較高的投保者,揀選不設回贈的計劃較為着數。」
事實上,小病小痛的開支有限,不少人都應付得來,但一旦患上重病,或需要做手術,為了盡早治療,私家醫院似是必然之選,但私家醫院費用高昂,最好還是趁未有事前,為自己準備一份醫療保障。
記者:丹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