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慢性痛症專家估計,有三成半的港人正受不同慢性痛症困擾,最常見的腰背痛,腳痛及關節痛,其中不少年輕人都會患有如足底筋膜炎及頸痛等痛症。專家認為本港應加強痛症治療及人才培訓,廣華醫院正使用多種痛症療法,並計劃成立痛症及物理治療綜合診所。 記者:梁洵瑜
廣華醫院痛症治療中心總監辛啟安表示,該院正進行全港首個社區慢性痛症調查,訪問近三千名市民,初步數據顯示約三成半市民患有不同痛症,最多人患有的是腰背痛、腳痛、關節痛、肩膊痛及頸痛等,詳細數據仍分析中,預計稍後公布。
他又稱,痛症分急性及慢性兩種,急性病症是接受手術、分娩產婦及創傷病人;痛楚維持六個月以上者則為慢性痛症,如關節痛、骨痛、頭痛等;部份癌症病人也須接受鎮痛治療。
至於慢性痛症主要與工作壓力、缺乏運動、飲食不均、姿勢不正確等有關,市民平日應做運動,增加身體柔軟度,並要保持姿勢正確,均衡飲食也可減少因過肥而加劇痛楚。
他並指出,慢性痛症會影響個人情緒、社交及家庭生活,美國每年均用於慢性痛症的開支較心臟病還多,金額達七百億美元。但本港這方面的資源甚少,現時只有廣華醫院提供痛症門診,輪候時間長達五百日。
至於紓緩痛症方法,除注射嗎啡及硬膜外止痛法外,現時較常用的是「自行調節的靜脈止痛法」。近年並採用「神經阻滯法」,透過冷凍及射頻技術(見表),令神經線暫時「冬眠」,失去傳遞痛楚訊息,「冬眠」時間可長達一至兩個月,除可應用於開胸手術病人外,三叉神經痛及坐骨神經痛等慢性痛症的病人也適用。
去年他引入「脈衝射頻法」,利用攝氏四十四度較低溫的射線儀,儀器尖端會產生一束非常高頻的電流,在相關神經線上加熱數分鐘,減低神經線傳送痛楚的訊息。
最近該中心更與物理治療部合作,計劃成立痛症及物理治療綜合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