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曾培炎,上周在中共十六大舉行期間預料,中國今年吸引的直接外商投資金額再創新高。有輿論指出,中國吸引大量外資,對包括香港在內的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構成威脅,但經濟學者則認為,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是合作夥伴,多於競爭對手。
曾培炎預期外資投放在中國的資金今年將逾500億美元(3900億港元),較去年升逾6.6%,但同期東盟的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則只有170億美元,只為中國的36%。東盟今年吸引外資的情況並不樂觀,預料差距會進一步擴大,令到有些東盟國家經濟專家提出「中國威脅論」,並將香港包括在內。
不過,法國巴黎百富勤證券區域策略師符永前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將發展為東盟地區另一大市場,刺激區內的貨物及服務的需求。舉例說,自1998年中,亞洲區輸往中國貨物的平均增幅達29.32%,已超越美國的11.8%。
此外,中國對教育、保險和金融等服務需求殷切,尤其是旅遊業。單就2001年,前往香港、新加坡、韓國、泰國及馬來西亞之中國內地遊客便達670萬人,較4年前增長達95.3%。以香港為例,內地旅客的平均消費為5168元,只稍微低於美國旅客的5232元。
中國也開始成為亞洲區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例如中國海洋石油(883),近年便投資5.85億美元,收購印尼的油田,中國海爾集團也積極在海外投資建廠。均反映中國其實是亞洲區一個新的商業合作夥伴和機會。
野村國際高級策略師戴仕文(SeanDarby)也認同,若非中國經濟保持強勁增長,亞洲區經濟可能會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