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曾否在腦海中湧現一疑問:為何媒體及娛樂圈一直在說電影業不景,但翻開報章又可發覺香港每月開畫的新片可謂數量驚人,單純從數字觀之完全察覺不出不景氣來?
是的,我常想於今時今日的境地,已到了無論如何勤力都不可能把上檔片看畢的狀況。有時在首映場以外的時間入場,又的而且確發覺觀眾的入座率低得驚人(我於某周日去看《五個嚇鬼的少年》,全場只得十人),而且和友人的經驗閒聊對照,往往更有一山還有一山低的無底線刺激,究竟戲院及發行商如何生存呢?
原來站在戲院立場,反正每天的經營成本已固定了,所以愈多新片上映,在分散投資的考慮下,始終有利無弊;碰上收入太低的影片,也有行規可下令在某一個極短期下檔割畫。
真正的票房壓力往往在發行商身上,因為由買片到後期製作(如字幕)到宣傳等,均要一力承擔經濟包袱。與此同時,戲院院線通常也有不成文的規定,一旦票房收入低於設定的極限線,相差的餘額亦需由發行商補足。發行商唯一肯定的得益,是曾上畫的影片可賣得一個較高的影碟版權費,不過相信大家都可感受到這口飯一點也不易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