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寡斷救市篇 - 李怡

李怡專欄:寡斷救市篇 - 李怡

周末絮語

港府終提出九招挽救樓市措施,當天上午,董建華發表簡短聲明,宣布有「果斷措施穩定樓市」。
從董伯公開說「推高樓價少少」至今已將近兩個月,而從他五年多來的優柔寡斷的表現,「果斷」這個詞出自董伯之口,難免予人以滑稽之感。

董伯說,因房地產下跌六成半,令過去四年香港通縮比率達百分之十三,持續通縮阻礙香港經濟復甦,因此才採取措施,盡快恢復市民對樓市信心。
通縮是全球經濟衰退普遍現象,樓市下跌又豈是通縮之源?倘是,則何以拖四年才採取「果斷措施」?倘是,何以五年多來的房策反反覆覆?樓市實已因「八萬五」干預、其後又多次叫市民買樓並因此擴大市民負資產人數,而使市民信心盡失。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提出穩定樓市的四大目標和九大措施。四大目標之一是「取消目標」,即「取消二○○七年達到七成人置業的目標」。
「七成人置業」,是董伯五年前剛任特首時,與「八萬五」一起提出來的孿生兄弟。孫公不提,市民也險些忘了。這個「計劃經濟」的典型,不是已經同「八萬五」一起,早已「不存在」了嗎?怎麼董伯、孫公、廣大市民都不知道?

《蘋果日報》作民意調查,發現五成業主和五成四非業主認為政府提出的救市九招無用。
實際上,董伯的施政往往同市場的反應是背道而馳的。推出對樓市的救市措施,給市民的反面訊號是:樓價仍有下調空間,入市尚不是時候。

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在一次演講中提及二十三條立法,她引用董特首連任時承諾「政府會感覺到社會的脈搏,充份考慮社會的感情,讓社會上不同的界別參與制訂政策,令政策適當反映出市民的關注及期望」。她直言:「第二十三條立法向政府呈現一個黃金機會去將之付諸實行。」
問題是:董伯甚麼時候想過要把自己說過的話付諸實行?


港大十一月民意網站的最新調查,董班子三司十一局的民望幾乎全線下跌,董的民望只剩下四十七點一分。
四十七點一分,並不表示支持度有百分之四十七點一,而是若以一百分為滿分,民意給他的分數是四十七點一分。據專家指出,這樣的得分反映出來的民意支持度,大約只有百分之十幾。

中共十六大換了新領導班子,港人關注的是:沒有了江澤民的支持,董伯有無可能未任滿五年就要提早離職?
港人的關注反映了期待心理。而期待中央不支持董伯,則反映了港人對決定特首去留的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