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鋼鍇
報載有四十六年歷史的私立小學又一村學校宣布停辦,之前已有天主教教區的私立聖貞德小學、伍華小學上午校和極受家長歡迎的聖德肋撒英文小學逐步收縮。
連不以牟利為目的的教會小學都相繼停辦,意味着私立小學正忍受無可抵擋的壓力。預計將有更多私立小學陸續結束,它們的生存空間愈來愈窄,甚至可說已無生存餘地。
自從政府於兩年多前決定不准私立小學與津貼中學有直屬或聯繫關係,私立小學已敲起喪鐘。因為很多教會辦的私立小學都與資助中學掛鈎,家長肯付出學費就因為有直上中學的方便,雖然仍有規定要考獲第三組別或以上的限制,但始終是一個優勢;如今這優勢慢慢消失,私立小學學生人數愈來愈少是必然趨勢。加上社會經濟差,一般家長可省則省,而更大的因素是很多有私立小學聯繫的中學被迫轉為中文中學,減少了家長願意額外付出學費的誘因。
私立小學與資助中學脫鈎雖有寬限期,但這末日始終要來臨,私立小學還有甚麼生存之道呢?論校舍,不能與新建的資助學校比;論師資,平均比資助學校稍遜;論資訊科技硬件設備,不如資助學校遠甚。唯一優勝的是可直上中學,現在連中學都不能直上,部份中學又被迫變為家長不願意選擇的中文中學,私立小學還有甚麼可生存的餘地?
在香港學位缺乏的日子,私立小學曾發揮過重大作用,提供優質教育,協助政府解決學位短缺的困難。
說得堂皇些是歷史任務完成,說得現實些是已無利用價值。政府鼓勵辦學多元化,催谷直資中學數目增加,卻拒絕私立小學申請變為資助小學。有些教會辦的小學,校舍和設備不差,申請轉為津小,十多年都石沉大海,英政府時代如是,今日特區政府亦如是。
眼看這些數十年來辦得有聲有色的好學校紛紛結束,除了有點黯然外,還覺得政府不珍惜優質教育的提供者。
要辦好一所有學習氣氛和優良傳統的學校需要歲月的累積,政府在不斷開辦津小之餘,何不收納願轉津小的私校呢!這類型學校不外區區二十餘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