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承受風險能力<br>理財計劃要曉變通

因應承受風險能力
理財計劃要曉變通

畢業已有兩年的Eric是一位高級會計文員,現時月薪約11,000元。他除了給予父母4,000元家用及預留4,000元作個人開支外,餘下的3,000元都儲蓄起來。但他卻覺得現時的利率太低,未能為他提供理想的回報。雖然如此,他仍十分慶幸在現時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能擁有一份工作,心中亦明白参與妥善的理財計劃以積榖防飢,為將來作好準備是很重要的。他想為自己定下一個長遠的儲蓄計劃,因此尋求財務策劃師的意見,希望能改善現時儲蓄的回報。

中國人的儲蓄習慣源遠流長,今日大部份香港人仍然有此習慣,是一件好事。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十月金融月報公布的數據,截至本年度八月為止,本港的銀行存款總額為8,985億港元。儲蓄的習慣雖然不變,但儲蓄的方法卻是五花八門,較往日增加了不少新形式。
Eric目前選擇了的「銀行儲蓄戶口」是比較傳統和保守、但風險亦相對較低的方法。可惜在現時低利率環境下,銀行儲蓄的回報率在長線計算,並且加入通脹因素考慮之後,則未算理想。他希望能為資金重新找尋出路,配合未來的目標,是十分正常的想法。
通脹指的是物價上升。如果物價上升速率高於投資或儲蓄的回報率,數字上財富雖然沒有損失,但購買力卻會因通脹蠶食而不斷下降。如果要真正為財富增值,必須跑贏通脹,即在通脹率之上尋找額外的回報。
首先,Eric應該評估自己對風險的承受程度,再考慮清楚儲蓄的目的及目標儲蓄年期,才為自己定下一個儲蓄計劃。其中風險的承受程度是因人而異,其類別也很廣泛,如變現風險、信貸風險、市場風險、貨幣風險等等。
由於Eric的投資年期可較長,承受風險的能力亦較高,在訂定理財計劃時,可考慮較進取的投資項目。以他現時的年紀,首要的投資目標是可以「資產累積」為原則,先為自己儲蓄一定數目的資產。然而理財計劃是「活」的,應該隨個人需要和年齡的改變而作出調節;十多年後,當Eric已經累積了一定的資產時,便可考慮改變投資的策略。

宜先進取後保守
以「資產增值」為目標,簡單來說,便是「錢搵錢」。「資產增值」宜及早進行,因為當Eric計劃退休的時候,他承受風險的能力已經減低──如果他投資失利,對他將來的退休生活會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屆時Eric應考慮以「資產保值」為投資策略,期望在有限度的風險中,找尋合理的回報。

總括而言,理財計劃是需要不斷檢討的。年輕的時候,承受風險的能力較高,但承受風險會隨着年紀增長而下降。
因此,現時Eric可以制訂一個較進取的投資儲蓄策略。以每月儲蓄3,000港元為例,如果每年平均回報是3%,三十年後Eric可取得約1,740,000港元。如果Eric能夠承受略高的風險,以回報6%為例,Eric三十年後則可以取得約2,930,000港元(見附圖)。由此可見,「複息回報」的增長威力,的確不容忽視。至於投資形式方面,Eric可以考慮採用月供形式的儲蓄計劃,因為可以藉此享受「成本平均法」的好處,從而減低投資的風險,更不需為找尋最佳「入市」時機傷腦筋。
市場上的儲蓄或投資產品多不勝數,其潛在風險及特點亦迥異,讀者可以請教專業財務策劃師。

理財四守則
--不同年齡階段的增值目標要不斷調整
--年輕時着重資產累積,可考慮回報較高(但風險較高)的工具
--讓複息回報發揮增長威力
--考慮月供儲蓄投資計劃,減低平均成本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
本文由滙豐供稿

本文資料不應被視為建議或推銷本文所述之任何投資產品及項目。投資附帶風險,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本公司並不保證本文內容是否完整,如對本文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