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義利率的定義,是實質利率加上通脹預期(或通脹率)的一個數據。根據這項公式,那麼實質利率的計算,就是名義利率減除通脹預期之後的一個數字。公式如下:
實質利率=名義利率-通脹預期
實質利率是用來補償存款者或放款者,彌補他們犧牲資金流動性的一項回報。只要把資金用作放款或用作存款用途,資金擁有人便失去了資金的流動性,對他們而言,是一項損失。為了補償他們的損失,實質利率原則上不應低於零,而應該是一個正數。
假設通脹預期是5%,而市場上的名義利率是8%,那麼把名義利率扣除通脹預期之後(8%-5%),便得出實質利率是3%。以上這個例子一般是發生於經濟處於通脹的年代,名義利率往往是大於實質利率的。
假若市場出現通縮的情況又如何?例如名義利率是1%,但出現通縮率是2%,那麼,把名義利率扣除通縮(1%+2%),便得出真實利率便是3%。
為何名義利率會低於真實利率?資金擁有者又為何願意放款?答案很簡單,雖然存款或放款的名義利率只有1%,但因市場上出現通縮,所有貨品、服務的價格一年後平均將下調2%,那麼一年後,相等的金錢購買力,便相對增加了2%。所以,就算名義利率很低,但在出現通縮情況下,放款者所得到的實質利率回報,仍是高於名義利率。實質購買力既有增大,所以資金持有人仍然願意放款,自然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