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誰說過,所謂歷史,就是一個軟弱無助的小姑娘,任由強權在手的人憑一己喜好或塗脂抹粉,或肆意蹂躪。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經過那場政治風波之後,在大陸,國民人心惶惶,思想極度混亂,曾一度活躍的文化界處於一種異樣的死寂之中。這個時候,極需一些能轉移人們視線的歷史文化讀物出現,來塗在歷史的傷口上。
於是,余秋雨帶着他的《文化苦旅》,又一次適時地出現了。
為甚麼說「又」呢?原來,早在七十年代,「文革」正如火如荼時,余秋雨便非常活躍地躋身於「四人幫」在上海的理論寫作班子,為「文化大革命」搖旗吶喊;八十年代,他又不露痕迹地成為中國文化史學者、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入載英國康橋的《世界名人錄》。但是,真正讓他聲名大噪的,還是以《文化苦旅》開始的幾本暢銷書。據《亞洲周刊》發表的歷年來全球各地華文書排行榜,《文化苦旅》及後來出版的《山居筆記》、《千年一歎》長期名列各國華文圖書前茅。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為甚麼這麼火?這跟他的身份有關。身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和教授,其妻又是黃梅戲的名角,當然對舞台效果有非常獨到和精深的研究。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說白了,也是對歷史進行「戲說」。不過,這種「戲說」,跟電影電視裏的戲說歷史不一樣,它用的是煽情的筆法,舞台朗誦般的語言,將普通老百姓的民族情緒充份調動起來,達到與他「共鳴」的目的。而這樣的書,恰恰是在整個九十年代裏面滿足了中國大陸「從上至下」的需要。
難怪在上海的一次「掃黃行動」中,警方從某妓女的手袋裏查出了三件物品:口紅、避孕套和《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