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泉州折回廈門,只要一個多小時車程。到了廈門怎可不遊鼓浪嶼呢?
從我們下榻的酒店去碼頭,走路也近,鼓浪嶼是廈門對面的一個小島,只隔六百米。島上為環保禁止工業,靠旅遊,沒有搭一座橋橫跨的商業價值,交通工具靠渡輪。去的那程不用給錢,回來才付船費。整隻渡輪像架巨型的雙層巴士,樓下站位有把手可抓,到樓上去得付多一塊人民幣。
從前的各國領事館都建在這小島上,所以有多種不同風格的建築。島的尖端新建了一座鉅大的鄭成功像,俯視着海灣。奇怪的是鄭成功從泉州出海,怎麼和廈門搭上關係?
環島一圈,靠電動的高爾夫球電車,除了救火救傷之外,不許汽車行駛,以免污染,但酒店和遊水浴場的沙灘,水已不清澈。
海邊上有塊石頭,中空,浪淘,發響,稱為浪鼓石,鼓浪嶼因此得名。
像青島的紅頂屋子一樣,古建築當今變為民居,多戶人住一間,沒有將之變為各類可以讓遊客前來參觀的公眾設施,浪費得很。
文化事業倒是很努力辦,有鋼琴博物館以及各種大型音樂比賽,但要當成東方維也納,可也得再加一把勁。一兩條商店林立的街,賣的東西並無太大的特色,導遊說:「千萬別買,這種東西貴,要買的話到廈門,廈門甚麼都有。」
乘了一輛高爾夫球車在崎嶇的山路上上下下,看到很多「人車」。人車是木頭做的,由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拉着,一切需要搬運的東西,都靠這些苦力,見其中有一個年紀甚大,想起晚年的駱駝祥子。
同行新加坡來的王邦文先生,十多年前來過,說的一句話,代表了對內地很多景點的感想:「比以前好得多,但味道沒了。」 【福建印象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