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權錢轉化 - 李怡

李怡專欄:權錢轉化 - 李怡

在中共十六大的各省市討論會上,最受中外媒體記者關注的,已不是各省市的領導官員,而是一些民營企業家。
以江蘇省代表團的討論會為例,省委書記回良玉和省長季允石都被冷落,而三位民營企業家蔣錫培、沈文榮、昝聖達則多次被記者請出會議廳作採訪。儘管他們的談話都非常謹慎,但受關注本身,已意味着中國社會「權力」的地位已在下降(官員被冷落),「金錢」的地位則在上升(民營企業家受關注)。在中委的候選名單中,人們關注的除了最高層的政治局常委有多少人沒有列入名單之外,另一關注焦點則是有多少民營企業家被列入名單。
過去幾十年,中國在一黨專政的統治下,是「有權就有一切」的時代。權力可以產生財富,有權可以享盡榮華富貴,有權連帶自己的親屬、子女、秘書都可以「雞犬升天」。然而,一旦失去了權力,就一切都沒有了,汽車、住房、特殊醫療、子女入重點學校、在高級餐館享用等等特權都沒有了。因此,中國流行的一句話是:「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有權時,就要盡量為自己的親屬、子女、秘書等等安排好出路,要讓自己的親信在自己退下來時可接掌自己的位子,俾能繼續給自己一些方便。

在「金錢」地位不斷上升的這十多年,有權的人已不僅是要安排自己退下來之後的權力繼承了,而是要趁有權之時用權去取得錢,或把自己的子女、親屬、親信放在可以操控社會資源的企業主管的地位,比如交通、電訊、能源等企業的主管地位,以便他們可以在這位子上取得金錢,甚至在自己退下來之後也可以在有關企業當個顧問之類,來繼續取得金錢。倘若「權」不能在自己擁有時轉化為「錢」,那就會面臨「過期作廢」的危險。
在「金錢」地位上升的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產生權力」,就同「權力產生金錢」的規律一起運作。有錢可以買一個官做做,做了官之後自然就有錢進來。
昨天提到的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他認為這種權錢交易,形成「總體性精英」對弱勢社群的以強凌弱的格局,並造成基層官員與地方勢力結合後的犯罪化、流氓化和黑社會化。
弱勢社群主要是下崗工人及所謂「富餘農民」(「富餘」是多餘勞動力的意思,其實就是失業農民)。下崗工人來自不斷破產或連年虧損的國營企業。據統計,全國的國企,已從一九八九年的十二萬多戶減到二○○一年的四萬多戶。失業問題,貪污問題,貧富懸殊問題,弱勢社群的抗爭問題,都在衝擊着這個權錢轉化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