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駁擊:凝聚社會必先確立民主

民主駁擊:凝聚社會必先確立民主

香港民主發展網絡 張楚勇

很多中國人談到民主時,都會以「人民當家作主」這句話來形容民主。表面看來,這句話似乎也形容得很貼切,尤其是凸顯「人民作主」來表示壟斷了中國數千年的皇朝統治的結束,也是不無道理的。不過,如果我們對這句說話作出進一步思考的話,卻不難發現,以「人民當家作主」來形容現代的民主精神,其實是大有問題的。
我這樣說並非因為中國人民事實上還未能當家作主。我對這句說話存有保留,主要是從理念上說的,與現實情況不一定有關;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當家」這兩個字。
以「家」的觀念引伸到公共政治的範疇內,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這顯然與我們在周朝所確立的宗法制度大有關係。但是,家族的概念基本上是以血緣的關係來建立一種遠近親疏的秩序,這和現代民主政治以政治平等為核心價值是毫不協調的。現代社會的公民,是擁有相同政治權利的一群人,不管這群人是親如父子兄弟,還是疏如陌路人,都應在政治空間中享有同等的權利,受到同等的尊重。以「當家」來形容民主,在概念上根本站不住腳。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不斷強調,香港人現在正式可以在「一國兩制」的安排下作主了。這說法顯然是不確切的,因為由八百人選出來的特首作主與七百萬香港人民主作主是有天壤之別的,單是政治上享有平等的選舉權這一點,目前的制度便未能做到。

讓民眾發揮創造力
更令人遺憾的是,社會上大大小小的利益團體,在不少公共事務上,卻積極地發揮着只管遠近親疏的「當家」精神。換句話說,這些團體就如武俠小說內不同集團的當家般,只管維護和擴張自己一己的利益,對於社會整體面臨的挑戰和困境,卻置諸自我利益之下。因此,當政府財赤「高企」之際,公務員團體就是堅拒減薪;當民間生活指數不斷下跌的時候,享有盈利的公共設施大企業還是只顧保障其法定利潤,而我們這個缺乏民眾授權的特區政府,卻缺乏足夠的政治意志去進行必要的改革。
在面對這種困難時,有些人特別渴望香港有一個強而有力的領袖帶領我們闖出一條路來。不過,我相信更關鍵的問題,卻是如何能在制度上建立一個更公平、更鼓勵各人和團體自我發揮,推動香港發展的一套做法,這才是長遠的解決之道,而這種做法,其實就是民主的做法。

要社會上不同的利益和團體不光只是維護自身的利益,便得有一個大家認為是公平和均等的制度,在尊重不同利益的同時,又可以通過被認為是公平的方法解決分歧。如果只得一部份人有權決定解決分歧的方法,其他人不能過問,那是不可能被認為是公平的。
除了彼此尊重和權利平等之外,民主參與是建立社會共識不可或缺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除了讓不同階層的人可以進一步認識到關係大家的公眾事務外,如果這參與是被認為是公平的話,當中所建立起來的共同經歷,正正是維護社會凝聚的重要資源。要我們這個社會長久地有活力去滙聚這種資源,我認為在制度上必須要進一步民主化。只有在公平和積極參與的基礎上,政府的決策才能有威信,民眾的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