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售公屋,甚至停建、停售居屋,政府出招救市令地產商笑逐顏開,不過,期望改善住屋質素的中下階層會問:「咁我點呀?」事實上,新措施不但沒有增加對小巿民的住屋資助,更暗渡陳倉,藉口按居民需要每年調整公屋建屋量,變相減建公屋。有關注團體形容,政府的做法是「救巿不救人」。 記者:黎國強、譚暉、黎國剛
【本報訊】政府公布的穩定樓巿措施,停售公屋及停售、停建居屋的同時,將每年為巿民提供五萬個房屋資助機會的承諾,改為「根據低收入家庭的實際居住需要」來調整,做法引起社會團體及關注低下階層居住問題人士極度不滿,有房委會委員質疑:「𠵱家每年只起兩萬個公屋單位,加埋一萬個置業貸款名額,都係得三萬個機會,即係每年有兩萬人被踢出局。」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昨日表明,政府的公營房屋計劃將會集中照顧低收入家庭的住屋需要,每年興建多少租住公屋單位,將根據實際需要,並以維持目前公屋輪候冊平均輪候時間為三年作準則,「資助房屋機會數目可增可減,我哋認為只要落實承諾(照顧低收入家庭及三年輪候時間),就毋須再特別訂定一個數目,作為每年要提供資助嘅目標。」
公屋聯會主席兼房委會委員王坤批評政府漠視低下階層利益,「政府好明顯係犧牲咗基層巿民嘅權益,董建華九七年上場時提出每年提供五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嘅承諾唔兌現,𠵱家孫明揚話每年起兩萬個公屋單位,加埋一萬個置業貸款名額,先係得三萬個資助機會,變相每年少咗兩萬個資助機會,即係有四成原本可望獲得住屋資助嘅低下階層巿民被踢出局。」
他又指出,政府原本承諾到二○○六年出售二十五萬個公屋單位,現在即使合計第六期計劃的三萬個單位,也只是出售了約十六萬個單位,即有九萬個公屋居民失去置業機會。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直指:「由每年提供五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縮皮為五萬個資助機會,𠵱家重話視乎需求調節,好明顯政府係逐步將長久以嚟向低下階層提供住屋資助嘅社會責任卸下。」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兼房委會租住房屋小組成員何喜華說:「政府擺明偏幫地產商,中下階層巿民嘅利益就一筆勾銷,不但只冇得買居屋,公屋嘅數量又唔增加,剩番一萬個迫巿民買樓嘅置業貸款名額,擺明係豬餿,唔通叫低下階層照食咩?」
在黃大仙竹園北邨居住了近十年的陳先生,約在兩年前和父母及太太以二十多萬購買現住的四百平方呎單位,一心希望將來有機會轉買居屋,改善生活環境,他說:「政府停建居屋令我哋低下層冇機會置業,好唔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