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要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不要因為貪「高息」回報而將資金全數用作投資。即使長遠有穩定回報,也必須考慮該筆錢可能會有不時之需。
美國聯儲局減息,香港利率亦進一步被調低,一萬元以上的活期存款息率只有0.01厘。從理論上而言,本地存款已接近零利率。實際上,自從本港跟隨美國進入減息周期以後,存款利率一直持續低企,市民早已習慣低息環境,所以今次利率進一步下調,只是數字上的變化而已,實際影響不大。
傳統上,當息口低企時候,資金會流向股市。但由於香港經濟仍未見起色,加上外圍亦充斥着不明朗因素,股市暫難有大作用。在這個時候,大家手上的資金有何出路呢?相信大家都會聯想到基金、債券、外幣定期等金融產品。不過,我今日想跟大家分享的,並非如何賺取高息的回報,而是在投資這些產品之前,有甚麼應該要注意的地方。
無可否認,現時不少保證基金或有保險成份的投資產品,基本上都能夠提供一個較銀行定期利息為高的回報。可能在如斯低息的環境下,大家對「高息」二字特別敏感,所以近日相關產品大行其道。不過,投資者參與這些產品之前,首先考慮的並非是利息的高低,反而是該產品的結構及自己的負擔能力。
事實上,近年流行的儲蓄壽險,既有穩定回報、也包括人壽保障,不失為長線投資及保障自己的理想工具。不過,上述產品有一個特點,就是投資年期較長,變相資金被綁的年期也較長,靈活性大大減低。而且若中途欲終止供款或停止有關投資計劃,會牽涉較高的手續費。所以,若果該筆資金是隨時會有急需的,投資者便應詳細考慮了。
我曾經在一個投資研討會上認識了一位投資者,她過往都是將自己的儲蓄放進定期戶口收息。但由於近年息口低企,她早前便將所有資金投進一保證基金之內,希望賺取更高的回報。我覺得這個舉動有些不智,因為該基金年期長達4年,萬一在這段期間需要資金周轉,她便要承擔提早贖回的昂貴成本,最終可能得不償失。
由此可見,千萬不要貪一時高息而將所有雞蛋放進同一籃子裏去,必須量力而為。
雖然現在將錢放進銀行的回報很低,但我仍建議投資者要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不要因為貪「高息」回報而將資金全數用作投資。即使長遠有穩定回報,也必須考慮該筆錢可能會有不時之需。
若果投資者真的嫌息口太低而又能夠承受小量風險,我覺得公用股也不失為低息環境下的上佳選擇。首先,若本地經濟仍然低迷,這些有穩定利潤的公用公司,盈利應可維持較穩定的增長,股息派送亦較穩定、回報理應不錯;其次,股票始終套現能力較高,有甚麼風吹草動,也可以即時沽出套現,資金調配更為靈活。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