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論壇副召集人 陳志輝
蘊釀多年的急症室收費終於拍板,社會輿論的反應由最初的傾向支持轉為反對,立法會更要求將收費延遲一年。如何說服市民,是楊永強的重大考驗。
平心而論,收費政策從道理、民意及準備來看,情況均對政府有利。
說道理,急症室的服務是為急症病人而設,但有七成半的求診者都是非緊急類別,透過合理收費減少濫用情況,對大家都有利。說民意,無論是政府及民間的多次調查均顯示,市民普遍認為急症室有濫用的情況,如果收費維持在合理水平,並能照顧貧困人士的話,堅持反對的人不會太多。
說準備,為了紓緩急症室的壓力,醫院在一九九九年將分流級數由四級增至五級,非緊急類別病人要輪候三小時,讓他們知難而退。在九七年開始,衞生署在長假期增設門診服務。在二○○○年醫管局更與香港醫學會合作,在急症室旁設通宵門診服務,疏導急症室的人潮,但最終結業收場。醫學會指出實驗證明非急症病人不是沒有選擇下才被迫到急症室求診,免費才是關鍵。
部署收費的計劃,政府也是佔盡天時地利。財政司剛公布最新的財政情況,在今年度出現七百億的赤字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正如梁錦松所言,財赤問題要由全港市民來承擔。
至於地利,急症室是由醫院管理局經營,作為獨立的半官方機構,醫管局雖每年動用三百億公帑,但調整收費不須經立法會批准,可免去官員在拉票時的煩惱。
政府看似有理據、有準備、有民意,還佔了天時地利,為甚麼政策出台,總是佔不到優勢,反對的聲音多?
首先,楊永強仍沒有公布豁免收費的詳情就要求計劃急急上馬,令公眾擔心一些沒有領取綜緩的弱勢社群的困境,這點楊永強有責任交代清楚。
第二,這與特區政府多次政策出台的情況一樣,官員未能與民間團體建立互相支持的關係,透過與不同團體的協作在公共政策的辯論中取得主導權。
以急症室收費為例,我們只見楊局長馬不停蹄推銷,但鮮見其他支持收費的壓力或利益團體表態。更諷刺的是,在問責制下,行政會議內的政黨成員應負起保駕護航的責任,但在立法會明確表明支持收費的就只有自由黨。
在財赤的陰影下,開源節流項目將陸續出台。在比較有利的條件下,推行急症室收費仍面對相當的阻力,問責高官是否有足夠的政治能量來駕馭複雜的政治環境,繼續推銷一些不討好的政策,確是令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