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十六大,江澤民代表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不像是十六大的報告。因為它的重點不是總結十五大以來過去五年的工作,而是大談他擔任總書記以來這十三年的光輝成就;展望未來,報告也不是談未來五年的計劃,而是談未來十八年即到二○二○年的目標。因此,它不是十六大的報告,而是第三代核心的告別辭,既誇過去十三年成就,又囑咐第四代領導人要完成怎樣的工作任務。
然而對過去十三年留下來的嚴重問題,卻只是輕輕帶過,沒有接觸到問題的根本。到二○二○年嘛,這支票也開得太遠,就像過去說「七年超過英國,十五年趕上美國」似的。十八年後的事,第三代領導人肯定已看不到了,開這樣的遠期支票不是有點不負責任嗎?
對接班的第四代領導人,最重要的不是十八年的事,而是如何面對當前第三代領導人留下來的問題。海外的論者「說三道四」,中共領導人也許覺得不公平,那麼我們就看看中國大陸的學者怎麼說吧。
中國大陸的學者王紹光、胡鞍鋼、丁元竹日前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據統計,目前中國城鎮居民對生活狀況不滿的約一到二億人,佔中國城鎮總人口百分之二十二到四十五;非常不滿意的人數為三千二百萬到三千六百萬之間,其比例為百分之七到八。他們認為,這種不滿情緒的迅速擴大,已經形成破壞社會穩定的催化劑,甚至有可能演化為社會動盪的導火線。
人民普遍不滿的原因,據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表示,是中國的改革從早期的權力與財富擴散「均富」的良性演變,到八十年代後期開始逆轉,財富與資源向少數人集中,並使各社會群體間收入和財富的差距愈拉愈大。
向哪些「少數人」集中呢?孫立平說是由「政治、經濟與部份知識精英結成『總體性精英』的聯盟」,由這些「總體性精英」壟斷了社會資源。
礙於中國的政治環境,孫立平沒有把話講得很明白,但意思也呼之欲出了。「政治精英」,不就是政治特權嗎?「經濟精英」不就是依靠政治關係發達的「富豪」嗎?「部份知識精英」不就是投靠這些政、經特權人物的知識階層的人士嗎?江澤民兒子掌握了電訊業半壁江山,李鵬兒子掌握大部份能源,其他各級領導人紛紛化「權」為「錢」,坐地分肥,壟斷社會資源。結果是,孫立平說,這些「總體性精英」不僅遏制了社會上真正的中產階級的形成,而且侵犯了其他社會階層的利益。社會各類弱勢團體也從而產生,其中最突出的是下崗工人。
這種現象,是江澤民當總書記後才愈演愈烈。因此有老百姓的順口溜說:「鄧小平像月亮,吃喝嫖賭到天亮;江澤民像星星,下崗工人數不清。」
李怡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