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初期,各國政府及央行都致力打擊通脹,認為通脹是人民的公敵。各國的財政部長都以打擊通脹為己任。但到了九十年代尾至現在,各國面對的問題卻是因生產過剩及需求不足所引致的通縮。
人們漸漸發現,通縮與通脹都非好事,社會的物價能夠保持穩定才是最好。退而求其次,輕微的通脹也是很好的狀態,因為勞動階層在輕微通脹之下,一般仍有機會加薪,心理上有薪加總勝於連年凍薪或減薪般令人無奈。
在通縮或通脹的情況下,會怎樣影響名義利率?
名義利率是真實利率再加上通脹預期,公式如下:
名義利率=真實利率+通脹預期
以放款者而言,要把資金借出,便損失了該筆資金的流動性,因為不能即時使用。由於今天的一元並不等於明天的一元,因此要放款者肯首放款,便要有一個合理回報,而真實利率就是這個回報。
例如真實回報是五厘,如果沒有通脹的話,損失一年的資金流動性,五厘的補償便可能足夠了。可是假設出現通脹,名義利率就要包含這個通脹預期,因為通脹本身會蠶食資金的購買力。例如通脹預期是5%,再加上真實利率的五厘,名義的放款利率便會高達十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