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連續第九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和《華爾街日報》選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但由於過去一年特區政府的公共開支增加,對自由經濟發展有負面影響,令香港整體評分下跌,只能險勝第二位的新加坡。傳統基金會關注財赤加劇及二十三條立法問題,認為這些減低自由度的因素可能令香港的最佳地位不保。
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昨晚回應傳統基金會的關注時重申,「二十三條」的立法仍在諮詢,深信將來用條文表達時候,能夠對各方面的意見有充分照顧。
傳統基金會主席EdwinJ.Feulner昨日在港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據「2003年經濟自由指數」,香港獲得一點四五分,較去年的一點三五分差(一分代表最佳),並跟第二位的新加坡僅相距零點五分。他解釋,香港經濟自由度略跌,主要由於政府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對自由經濟體系造成負面影響。具體反映在公務員工資、政府參與迪士尼樂園和科學園的建設等。該會旗下國際貿易經濟中心主任柯哲高(GeraldP.O’Driscoll)認為,由於港府主要的開支是公務員的工資,若能縮減公務員隊伍規模,將有助削減政府的公共開支。
該會亦關注面對財赤困擾,港府會否透過開徵銷售稅以增加收入,並認為此舉將打擊本港的經濟自由度。Feulner建議港府靜觀其變,待美國經濟好轉以帶動本港經濟復甦,從而解決財赤問題,「不妄動較作出錯誤的政策為佳」。對於備受爭議的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該會關注是否會對經濟資訊的自由流通構成負面影響。
政府發言人對報告作出回應,指出政府並非取代私營機構的努力,而是輔助他們持續不斷的發展。港府並不認為這角色等於不當地干預經濟;政府又重申會堅決維護香港的法治和言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