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複雜的政策、繁瑣的法規、詳細的行政指令去指導市場、規範市場行為是所有政府都愛做的事情,因為絕大部份政府官員都相信他們可以憑藉這些法規或行政指令讓市場跟着他們的好意走、讓市場發展切合政府的要求。只可惜市場遠比政府聰明,市場的變化更非官員所能預料;結果很多原來基於良好願望制訂的政策、管制計劃反過來成為剝削市民、製造暴利的怪胎。政府規管公用事業公司的利潤管制計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可不是麼,這個利潤管制計劃的原意是用來防止電力公司或其他公用事業公司利用壟斷的地位胡亂加價牟取暴利的,此所以政府官員定下了一個准許利潤率,以為這樣的規定便可以有效保護市民的利益。誰知道香港居然扭轉過去長時期的嚴重通脹情況,反過來出現連續四年的通縮及經濟滑坡,令電力市場的增長大不如前,電力公司的回報率也無法達到管制計劃准許的水平,於是利潤管制計劃所定的最高回報率便反過來成為電力公司的保證回報率,讓電力公司可以在百業蕭條、連年通縮的情況下不斷要求加價。這樣的計劃不是弄巧反拙嗎?
當然,除了政府的有形之手愈幫愈忙外,部份公用事業公司硬是要在經濟萎縮、企業經營困難、市民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加費以牟取暴利更是值得批評。例如港燈在今年一月才把港島區的電費平均提高了百分之五點三,這已令港島區的住宅用戶及商戶負擔加重;若果港燈在短期內再次因達不到利潤指標而要加價,那等同在形同「貧血」的商戶及市民背上再砍一刀,令他們「失血」更多、更難復原。像這樣不負責任、落井下石的行為怎能不令人憤怒、怎能不受到公眾的嚴厲批評及譴責呢?
今天,立法會將辯論公用事業收費的問題。我們期望議員除了清晰無誤的表明反對公用事業加費外,更應促請政府研究如何開放各類公用事業如電力的市場,因為只有透過市場開放及引進競爭才是對市民的最大保障、才能避免再讓市場的壟斷者透過鑽政策的「漏洞」賺取超高利潤。
﹙圖﹚港燈在今年一月把港島區電費提高百分之五點三,令市民的負擔又加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