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舉債難解財困

政府舉債難解財困

時事評論員 陶飛

香港經濟蕭條,政府的解決方法,一是企圖穩定樓價,二是企圖開源節流。但由於這些「企圖」對經濟帶來打擊,而且相互矛盾(穩定樓價會影響財政收入),所以至今仍停留在「企圖」而已。
最近有人提出政府可以發行債券,以暫時紓解財政困難。具體建議不止一個,有的建議用土地儲備作擔保,然後把出售債券所得資金購入政府的固定資產(如九鐵或地鐵)。這建議或能把政府的不動產轉成流動資產,並調動外資及閒置的政府資產,注入經濟體系內。
但是要明白,在聯滙制下,政府不能透過「印銀紙」的方式資助財政支出。所謂「印銀紙」,即由政府發行債券賣給貨幣當局,然後政府把出售債券所得支付財政支出。這種「印銀紙」方法在大部份設有中央銀行的經濟,都是可行的。然而香港實行聯滙制,貨幣當局(即外滙基金)不能以香港政府發行的債券作為資產,因此「印銀紙」在香港行不通。這也是金融管理局讚揚聯滙制(或更廣泛的貨幣發行局制度)的其中一個好處,即制度令政府不能不審慎理財,務求財政收支平衡。
基於上述狀況,政府若要發行債券,便一定要賣給市場。賣債券給市場,市場便要對債券作評估,準則包括債券回報率,以及對政府的評級。評級的準則不止政府的流動資產,更包括政府所有資產和負債,不論這些資產和負債是否隱蔽的,如公務員未來的退休負擔。當政府發行債券,流動資產確實增加了,但負債也增加,單就這一點來說,並不能說政府如何得益。

公眾難以明白
論者認為政府舉債可以紓解財政困難,這是把當前困難診斷為周轉問題,即政府暫時缺乏足夠的流動資產。可是現在政府的財政儲備仍然豐厚,其中很大部份是流動資產,因此政府的財政困難並非周轉問題。當政府需要支付財政支出,由於息差的存在,舉債當然是比以財政儲備支付更為昂貴的方法。這是政府舉債不可取的一個原因。
以政府舉債來支付財政支出還有另一個弊端,那就是這種「財技」雖然對市場來說是一目了然,但對公眾來說並非清楚明白。市民慣於單看政府資產有多少,而不會把資產和負債一起看,政治人物有時也會利用市民這種錯覺,企圖增加或減少削減政府開支和抗拒加稅。因此,政府舉債將更可能增大財政赤字,造成更大的問題。
現在市場對特區政府的評估仍然很好,原因之一是政府沒有外債內債,迫使政府審慎理財。聯滙制使香港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政府長期不發債的慣例,以及財政上「量入為出」原則,使政府不能長期推行「印銀紙」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因此政府便要審慎理財,以及以非貨幣政策和非財政政策的手段改善經濟。
目前政府既要審慎理財,也要改善經濟,但政府舉債並不能解決問題。出路是政府盡快放棄聯滙制,或協調價格和工資水平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