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外幣股票兩得意

馮孝忠 外幣股票兩得意

剛加盟新加坡發展銀行(DBS)出任大中華財資市場銷售主管的馮孝忠,鍾情的個人投資亦離不開老本行──外滙。近年本港股樓不振,重投滙市懷抱的人亦增多。 記者:劉美儀

「畢竟主流貨幣有經濟循環的上落,差極亦不會像一些上市公司般可以化為烏有,風險始終較股票低一點。」他認為,買賣外滙要達致「財息兼收」的雙贏局面,經濟循環周期及經濟基調等分析,一定要做足功課。
涉足滙市多年,馮孝忠的座右銘是「要追蹤由良好經濟基調帶動的高息貨幣,若適逢進入加息循環,更是持有良機,但純粹為捍衞滙率而支付高息的貨幣,則要避之則吉,因為隨時有貶值危機。」
這番投資理論在現實世界亦可以驗證。國際大炒家索羅斯於1992年「炒英鎊」的成名之作,正是一大寫照。馮氏說,英國當年為了維持英鎊在歐洲貨幣機制(EMS)的滙率,不斷大幅加息,令息率一度高達15厘,但結果頂不住索羅斯力沽英鎊的市場力量,英鎊最終宣布脫鈎並隨即大幅貶值。

長揸滙豐獲厚利
今年以來,馮孝忠認為最成功的投資代表作亦是套用相同理念致勝。年初他基於美國首季經濟增長數據大升,推斷商品出口(鈾、貴金屬等原料)會隨之增加,故預期相同出口模式、但「衰了整整一年」的澳洲經濟應會反彈,於是揸了澳元和紐元,單是息口已平均賺了4%至6%,滙價則以紐元賺得較多,由0.42揸至0.49才平倉。
外滙投資者若然不幸「坐艇」,本身又不是要趕着要套現的話,馮孝忠的忠告是:只要所持貨幣較基礎貨幣有合理息差(最少2厘或以上),長坐利息回報亦可酌量彌補資金成本,則基於經濟盛衰循環,始終會有收復失地的時候。
甚少沾手港股的馮孝忠坦言,除了認購新股待上市後即行沽貨外,曾經長揸的股票只有本地頂級藍籌滙豐(005)。他回憶91年從澳洲回港工作,由於沒有買樓,於是將部份積蓄購入獅子銀行(滙豐控股)股票。「當時剛4合1,我記得購入價是28元,直至97年泰國金融風暴剛爆發時才以逾200元沽出。」當事人不肯透露所持股數,但相信獲利亦不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