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正題之前,筆者欲提醒各位讀者,切勿因為存款利息過低而強行胡亂投資,因為分分鐘會得不償失。
在上周美國聯邦儲備局大幅調低利率後,香港大部份銀行的存款利率亦已降到0.01厘,與零利率分別不大。零利率下之投資方法,近日成為各大傳媒的熱門話題,今日不如趁熱鬧跟讀者一談在低息下的投資策略。
近年投資產品或工具五花八門,多不勝數,早前有些朋友詢問筆者有關在北美之土地投資、國內高球(Golf)會會籍及紅酒等另類投資策略,但今日只打算談市場上較普遍的投資產品,包括債券、基金、股票、外滙及房地產等。
筆者經常被問到不同的投資問題,當碰到合適機會時,筆者亦會詢問其他朋友的個人投資情況,在累積了一定資料後,察覺到在眾多投資工具中,最後「真正」能賺到錢的,竟然是債券及人壽保險的儲蓄供款,這答案筆者也始料不及。
很多時我們透過報章廣告或朋友的介紹,表示在股票市場或基金投資上,很輕易便賺了一些錢,但奇怪的是,在聽信之後,當自己用「真金白銀」去投資時,卻發覺情況完全不同。例如某些基金表示其過往5年、10年的回報如何輝煌,C君的好友購入該基金後確已賺取一定回報,於是C君便決定投資該基金,可是經一段時間後,卻察覺該基金的表現好像與原先所想的完全不同,可能要虧本。
閱讀至此,部份讀者可能懷疑是否該基金的往績有問題?又或是C君的好友欺騙他?首先,該基金的往績是千真萬確,過往回報確是很好;C君的好友也沒有瞞騙,真是因投資該基金而獲利。
既然如此,為何偏偏當C君投資該基金後便輸錢?答案非常簡單:因為他運滯,講得俗一點是他「黑仔、唔夠運」!筆者估計這類運滯的投資者,基本上佔絕大多數,各位不妨想想自己是否也是一不幸的投資者?至於筆者?當然是啦!
在眾多投資工具中,為何短期債券及人壽保險的儲蓄供款能「真正」賺到錢?估計是其風險相對較低,以及回報不太高之故。
由於筆者本身是修讀統計學及精算之故,太熟悉其運作,故不喜歡購買人壽保險的儲蓄供款,只單單購入人壽保險。太複雜了,稍後再講。
另一方面,2、3年期的優質債券,基本上甚麼時候買也不會重大虧本,大不了是「坐」2、3年,反正又有息收,最後肯定可連本帶利收回。老實講,各位的電訊盈科(008)何時可歸本,真是只有天知!
在11月10日的《譚紹興講股》中已講了,由於3大重磅藍籌股走勢頗弱,估計短期恒指要下試9400至9900橫行區的底部支持,即大約9400點。
最後,香港投資者學會將舉辦「技術分析全攻略課程」,有興趣的朋友可致電23928466查詢。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