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7香港回歸之前十多年,香港經濟所面對的是通脹問題,而不是通縮。「通脹」的全名是「通貨膨脹」,是指整體物價上升的意思。
通脹的量度單位是以百分比計算,例以5%、10%。如果一年通脹率為5%,意思是整體物價在過去一年平均上升了5%。市民每天所接觸的生活必需品成千上萬,要計算整體物價的上升幅度自然有點困難,因此催生了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出現。
消費者物價指數(簡稱CPI)是量度通脹的方法之一,做法是按照一般人的消費模式,選擇一些項目作為計算指數的成份商品,以計算一段時間之內(通常以年為單位)的物價變動,從而得出一個加權的物價指數。
通脹的出現,毫無疑問會蠶食市民的購買力。例如以5%通脹率計算,去年賣100元的東西,今年便要105元才買得到。那麼,存戶在銀行存款之時,便要考慮利息收益能否蓋過通脹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