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事件的反思

《東周》事件的反思

《東周刊》因刊登女星被迫拍下的裸照引起公憤,譴責、道歉、停刊,事件似乎暫告一段落,社會人士除希望警方早日將不法之徒繩之於法,還受害者一個公道之外,我們更需要把握這次慘痛教訓,反思我們的社會究竟出了甚麼問題。
今次事件,社會各界少有地一致抨擊《東周刊》只顧銷量,罔顧受害人感受的無良行徑。但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大眾一面嚴詞譴責,另一方面,不少市民卻蜂擁搶購有關周刊呢?就連渾水摸魚的不知名周刊,以同樣題材再次炒作,仍然「賣斷市」,甚至再版加印呢?這些一面譴責,一面購買雜誌的市民的真正想法究竟是怎樣的呢?難道單單就是好奇心作祟嗎?其實,購買這些雜誌的人無理由不知道,某程度而言,買書以滿足好奇心等於幫兇,就如面對被強暴的人不但不加以援手,反而圍觀議論一樣麻木不仁!
有人認為傳媒既然無法自我監管,政府是否應立法或成立法定組織監管傳媒呢?我想強調,現時操守欠佳的傳媒其實主要集中於少數傳媒集團,其餘傳媒的質素並非如此惡劣,而且監管傳媒難免令人憂慮到政府會直接或間接侵害新聞自由,因此我們絕不能因為個別傳媒的操守欠佳,而嘗試立法或成立法定組織監管傳媒。

灌輸正確價值觀
其實,問題的根源在於不少市民對這類題材非常感興趣,市場有龐大需求,既然有利可圖,一些只求利潤、不顧道德的出版商即會千方百計搜集這類題材資料,無論是否屬實,只要評估過不會因此而需要作出巨額索償,就不顧受害人的尊嚴,以及社會的道德標準,以「讀者知情權」作為藉口,繼續經營其無良生意再深一層,為何普遍市民對這些刊物趨之若鶩?令這類型刊物有如此大市場,支持這類不良刊物繼續生存呢?我想這不得不歸咎於教育問題,尤其家庭的教育與公民教育的失敗。
絕大部份家長均明白到,讓子女經常接觸不良刊物對於子女的成長必定有負面影響,但不少家長卻未能樹立榜樣,反而繼續購買不良刊物,令子女容易接觸各類型不良資訊,青年人的低俗品味與道德價值的麻目就這樣形成。因此,我們應該向公眾多做公民教育工作,例如於各區進行展覽,同時,有系統地進行傳媒教育工作,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念。
不幸事情已無可挽回,我們只能寄望傳媒吸取教訓,日後不會再次出現。
立法會議員 鄭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