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債券:投資債券須配合經濟循環

漫談債券:投資債券須配合經濟循環

債券除了增值投資外,亦具有儲蓄作用。現在頗多本身是專業人士的父母都會購買零息債券,自製度身訂做的子女教育基金。
筆者一位友人月前就做了是項投資。他的兒子今年八歲,他打算十年後送兒子至澳洲念大學,為期四年,估計需要約十萬美元。當時美國十年期債券息率為4.5%,零息債券價格為64.07%,即是現付64700美元,十年後贖還期一次收回本息10萬美元。這類模式也適用於退休保本及其他遠期預算,主要考慮本身需要和債券的信用風險,所以較多人選購信貸風險最低的國債。貨幣方面則以流通量最高,發債體選擇較多的美元零息債券最普遍,其次是加元、澳元和歐元。一般而言,利率水平愈高,需付現價愈低(表一)。
持有定息債券至贖還期是一種長期儲蓄,只要發債體有償還能力,本金和回報率就是鎖定的。投資者實質風險是於較低利率水平鎖死了資金,若果利率反升,就變相付出了可以獲取較高回報率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但只要利率長期保持於低水平,孳息曲線又傾斜(即是長息遠高於短息),若債券持有期大部份時間利率低企,相對還是有利的。
譬如現時美元利率曲線(表二):
持有兩年期債券的回報率比定存超出0.75%;如果18個月加息0.5%,存款率仍只有1.75%。所以購買債券時,除了要考慮現時息率水平外,亦應注意市場分析員對現時經濟循環持續期的預測。

不妨考慮結構債券
例如現時的利率低企很可能會延續好一段時間,而短期利率的實質水平低至1厘,購買債券收息的讀者就可以考慮選擇一些結構債券,如用承擔未來兩至三年利息加幅不大的風險(即賣出利率期權)來換取較高的前期回報率。
香港的銀行所發行三至五年高息存款證,有些附有第二年開始可提早贖還結構,亦有些再加上了後期票面息率遞升的模式。也有些槓桿倍數更高的每期定息債券,以一個既定利率範圍為息率決定因素。舉五年美元或港元債券反向浮息債券(reversefloatingratenotes)為例,第一年為高息率,第二至五年以既定利率減去浮動利率參數(如六個月銀行同業拆息)作為息率依據。若既定息率為6%,只要浮息參數在債券生命期大多數時間低於3%,平均收益率就大有機會勝於儲蓄率。
上述類型的債券,本來是機構投資者和私人銀行客戶才可參與的工具,最近已逐漸零售化,有興趣的讀者應該查詢清楚每類型的槓桿效應和有持有至贖還期的打算,因為結構愈複雜,二手市場作價就愈不理想。此外,選取貨幣以美元較佳,因為港元利率的衍生工具市場尚不夠成熟。
馮孝忠
新加坡發展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