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長途電話費風波擾攘良久,上周出現戲劇性發展後暫告一段落。數家固網商宣布,經與中方了解後,發覺新接駁費並未如預料中般會大幅增加營運成本,因此中港長電費毋須大幅增加。與此同時,中方和信息產業部也透過新華社發表聲明,解釋整件事件乃一場誤會,新接駁費收費並不等於增加長途電話費云云。其實一切所謂解釋皆屬砌詞,根本不能解開公眾疑團。不過,香港人是現實的,既然不用加費(暫時),又何必理會箇中究竟?
數家固網商的解釋毫無說服力,既然當初未清晰新接駁費的收費方式、內容,又何以貿然加費,把不必要的成本增加風險轉嫁給消費者?據信產部及後的解釋,所謂接駁費的定義,根本與業界多年來採用的結算費(accountingrate)制度一模一樣,不存在甚麼誤解的問題!更甚者,信產部聲稱中港通訊量大致平衡,根本就不是事實!鋪陳的不是事實,背後一定大有文章!
大家只要看看電訊管理局的網頁,2002年1月至9月期間,香港至內地的對外通話量約16億分鐘,內地撥入香港約為7億分鐘,過去9個月香港撥出至內地的國際直撥電話淨通話量為9億分鐘,雙方通話量是存在很大差異的。以接駁費17美仙計算,這9個月香港已向中方繳付的接駁費淨值達11億元。內地若提高接駁費比率,必定會加重本港對外電話服務的成本,而這筆費用無可避免要由消費者支付!
表象的背後,似乎還埋藏了很多事實,有待各傳媒追訪。筆者仍維持上周的估計──不少固網電訊商採用來自另類電訊商(非中國電信)所提供的「非官價」國際結算費,才能一直提供具競爭力的長電價格,而此舉影響了官方正常的收入,所以中國官方要趁機(包括為中國電信上市製造賣點)「撥亂反正」,一概收回官方價格。
當然,這種官方訂定價格的政策不是甚麼奇事,乃社會主義常見手段,而此舉亦的確為中國電信(728)製造了良好條件,但與此同時卻破壞邁向開放的中國電訊市場環境,製造極壞的政策朝令夕改先例,進一步令中國電訊業的經營前景因政策風險而蒙上陰影。
聞說,十六大後信息產業部會有新部長上場,在這種中國政治體制下,人事變動左右政策的機會大大提高,令中國電訊業者對政治也不能不多加注視。
不過,今次事件筆者也看到「錢幣」的正面──本港社會輿論和政界的反響,竟對中南海決策起一定影響,朱總也要派遣副總理調解。對於極權政府,這種輿論反響是十分匪夷所思的!
侯聯貴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