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一號」不是政府內某位位高權重的高層官員,更不是周旋各國的特務尖子。這隻不平凡的綠海龜,今年八月在南丫島深灣產卵後,就揹上一個衞星追蹤儀,朝南中國海出發,經過二十二日旅程,到達了海南島沿岸,為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了綠海龜遷徙路線及覓食地等寶貴資料,令當局與內地制訂保護綠海龜政策的工作揭開新一頁。 記者:黎國剛
今次是本港首次採用衞星科技追蹤綠海龜。漁農自然護理署職員於今年八月九日,在一隻於南丫島深灣產卵、年約四十歲的雌性綠海龜龜殼上,安裝一個衞星傳訊器。這隻被稱為「香港一號」的綠海龜,隨後爬回大海,以每小時零點五至兩公里的速度,朝西南面沿着南中國海的海岸線游向覓食地。
根據衞星儀傳送回來的資料顯示,這隻綠海龜在出發後十日,已到達海南島以北的瓊州海峽。接着牠朝南面,以每小時零點五公里的速度游去,由於其游水速度放慢,漁護署相信牠在游水期間正在忙於覓食。到八月三十日,牠已到達海南島東部,總計牠由本港到海南島,共游了六百多公里。
漁護署自然護理主任陳堅峰昨解釋,在進行今次衞星追蹤綠海龜計劃前,該署並不清楚在本地出生的綠海龜,在甚麼地方覓食及其遷徙路線。他強調,透過今次計劃所取得的寶貴資料,將有助該署與廣東省及華南當局,日後共同制訂政策和措施,保育這種高度瀕危的綠海龜。
陳堅峰又稱,從衞星傳訊器發出的訊號顯示,「香港一號」通常會潛到水底約十五至三十分鐘,進食海藻,接着會浮上水面呼吸,然後再潛入水中。而牠偶然亦會躲在水底個多小時,很可能在水底的石縫或洞穴睡覺。該署預期這隻綠海龜會逗留在覓食地生活,或三至五年後才再游回深灣產卵。
漁護署目前仍然收到「香港一號」龜殼上衞星儀器傳送回來的訊息,估計三個月後傳訊器的電池會耗盡,或從龜殼上脫落。至於該隻綠海龜八月時在深灣產下的超過五百隻海龜蛋,至今已全部自然孵化。
名稱由來--因體內脂肪呈淺綠色而得名
數量--屬極度瀕危罕有動物,全球曾上岸產卵的母龜估計僅20萬隻
食物--是唯一既吃海藻也食魚蝦的海龜
特徵--龜殼呈橢圓形,是唯一發現來本港產卵的海龜
成熟期--30年
體形--成長海龜身長達70至150厘米,重200公斤
產蛋量--每次產卵達100至200隻,但1,000隻小龜僅1隻活到成年
產卵期--每隔2至3年產卵一次,產卵時間在6至10月間
資料來源:漁護署及《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