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累積及轉移建議取消

學分累積及轉移建議取消

【本報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今年初提出類似學券制的「學分累積及轉移」制度,變相「錢跟學生走」,遭到八間大專院校強烈反對,大學校長會召集人吳清輝校長昨透露,教資會已取消這項建議,但會否繼續容許學生在不同院校修讀,則有待即將公布的最後報告。

浸大擬北上開分校
「學分累積及轉移」制度是在今年初的《香港高等教育》檢討報告中列出,容許每名大學生可選擇在不同院校修讀,達到所需學分便可取得學位;而其所獲的政府資助也會自動由一間大學「過戶」到另一間,以致大學界擔心學生和資源會湧去某一、兩間大學。
反對該建議的大學校長會召集人兼浸會大學校長吳清輝,昨出席該校學生宿舍開幕儀式後表示,這項被指是錢跟學生走的建議,已經「取消咗」;他相信這是由於一眾大學校長反對推行所致。

「唔畀錢都畀政策」
吳清輝又表示,相信大學撥款未來只會有減無加,而政府又有意創建世界級大學,大學間競爭會更加劇烈,他擔心該校兩成半研究撥款或被削,所以浸大正研究多項方案,包括北上開分校辦學,以及出售研究成果等(見表),藉此爭取政府撥款以外的資源。昨出席同一活動的教資會秘書長張寶德則拒回應削減資源的可能性。
吳清輝又促請教資會放寬對大學的規管,例如容許校方收取多於限定的學生人數,「如果教資會冇錢,最好學鄧小平咁,唔畀錢都畀政策,唔好樣樣嘢都昅到實。」

浸大解決財困六大方法
1.計劃到內地開分校辦學
2.與外國院校合力培育研究生
3.出售知識產權研究成果
4.發展持續進修教育服務
5.與企業合作提供內部課程
6.尋求捐款
資料來源:浸大校長吳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