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尊長輩,年幼入學就背三字經、千字文、童蒙詩,腦袋瓜都讓老師用戒方打過的,好歹都會對對子。這等於和尚會打坐,那是基本功。
名史學家陳寅恪說,由做對子可以看出,學生對中文的理解程度。有年清華大學新生入學試,由他出國文科試題,其中一題他要考生對對子。他出的對頭是「孫行者」,很多考生都對不來。畢竟他們並非倫文叙、紀曉嵐。
孫行者是孫悟空,有人想出用祖冲之來對,實在工整。祖冲之是南北朝數學家,以「祖」對「孫」,豈不是天造地設?本地高級程度試考生,能對這個對子,我看大可以破格在港大中大當講師了。
上星期在拙文《人挽不如自挽》用了「下聯」一詞,見報倒變了「上聯」,校對以為「上聯」是指上述那副對聯,「下聯」是下文一副對聯,實在鬧了笑話。一副對聯分為兩組文字,前一組是上聯,後一段就是下聯。除了上下不辨,今人亦左右不分。曾見某部電影一場戲,一間村屋門前的春聯,上下聯居然顛倒了。在大陸,這倒見怪不怪。
正宗的中文,總是從右到左,由上而下的。對聯的上聯當然位於右方,下聯位於左方。蟹行文般的橫排式,不必說自是異端。所以嘛,簡體字和橫排式,實在徹底摧毀了中國語文。
上下左右不分,那還成甚麼對聯?乾脆不要掛起來或貼在門口外,上廁用來擦屁股好了。墨香對糞臭,不正好是巧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