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有口水歌的說法,指一些失意歌手專門把流行的歌曲翻唱灌錄成錄音帶,然後供付不起購正版的消費者於廟街等地攤購下,以低廉的價錢一嚐與潮流接軌的滋味。現在於市場上同樣有一批以專門翻唱金曲而「上位」的歌手,如張崇德及崇基兄弟,又或是啤梨等,可說是不折不扣的B牌歌手。但有趣的是,現在的香港社會中翻版碟成行成市,過去因經濟條件而造成的口水歌生存空間應已不存,那麼為何仍有人支持B牌歌手的翻唱事業呢?
我的觀察是B牌歌手仍可存在,與整個卡拉OK文化有密切關係。由於唱K已成為一般人的主要消遣玩意,而很多時候在高歌心水歌曲之際,男女聲的差異始終有一定限制,即使可轉調遷就仍始終教人感到美中不足。所以想唱《終生美麗》的男人惟有借李克勤止咳,而愛上ShallWeTalk的女生也可靠容祖兒頂癮。在這種情況下,如啤梨版《好心分手》之類的作品便可應運而生。當然也有B牌歌手以用心哼的歌成功奪權的例子,黃丹儀及鄧健明合作重唱《野孩子》,正是非常傑出的一試,而一舉成為卡拉OK中的超人氣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