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約而同,多份主要報刊都是以存款一萬,利息只有一元為標題,這是奇怪的事嗎?何奇之有?因為聯繫滙率,美國減息香港不能不跟,而根本不能自己考慮自己的情況,否則熱錢會流入,賺取利息的差額,這其實是聯滙之下的害處,令香港失去一定的經濟調整權。
小市民又會抱怨,若然是靠利息維生,在事實上已經是零利率的情況下,用一元就少了一元,心理上是一種負擔,特別是已經失去慣常入息的人,包括失業者、退休者及靠打散工維生的人。而一般人的心理習慣,金錢要增長才有保值能力,這是通脹時期殘留下來的思維,在通縮的影響下,物價只會再平下去,換言之留下現金不動是化算的事!
但經濟一路縮下去,香港還有希望嗎?站在個人理財的立場,無可避免是更為節省,於是通縮加劇,經濟蕭條,整體而言是大家更壞。政府可以做甚麼呢?面對財赤,與其左減右減,有為者及有信心者,應該考慮一些大膽的做法,就是發行政府債券向小市民集資以求短時間內解決財赤的問題,而又同時不怕減少儲備,不怕港元被衝擊。
這也是考驗小市民對政府對香港的最後信心,將自己的儲蓄交給政府,而不怕政府會有破產的一日,港幣有大幅貶值的一日,大家收回利息作為謹慎的投資,政府與人民兩利。筆者當然也知道債券不是長遠解決財赤之道,但難道大家對香港回復興旺,已無基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