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股市場多了私有化的活動,自然亦多了這方面的投機活動,在市況低迷、前景不明的市況,私有化活動增多,殊屬正常,但投資者炒私有化概念,必須清楚當中風險。一間看似有私有化機會的企業,不一定就會私有化,投資者因市場上吹這一股風而高價買入一些「準私有化」股份,隨時會招致損失。
近日與友人談及私有化的事情,話題曾轉到收購合併活動之上,席間有人提出一個疑問,就是為何收購合併活動往往帶來市場憧憬之際,很多併購的業務,最終都以失敗收場?這方面筆者可以用實際的市場經驗,提供一個可能的答案。
併購活動蓬勃之時,一般見於股市壯旺之際,企業管理層多雄心壯志,以小併大之想法固然有之,企圖以發行新股收購其他業務以壯大版圖者更多,負責搜羅併購機會以至談判等工作,大都由財務行政人員及投資銀行家協助進行。所謂「協同效應」等想法,很多時都是一些紙上談兵的行外人之想當然,很少真的會認真考慮負責日常運作的管理人員之意見,故當收購了業務之後,企業人事之業務之融合往往會出現嚴重問題,導致失敗告終,這是收購合併活動的死穴。
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