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驢子故事港人寫照

平心而論:驢子故事港人寫照

以下是節錄自報章的一則《伊索寓言》:從前有一位農夫,他把農作物分放在驢和騾背上運往市集出售,驢子因前些日子工作過勞,體弱不適,於是央求體健的騾子替牠分擔一些貨物,騾子斷然拒絕。不久驢子實在捱不下去,倒地身亡,於是農夫把本來是驢子背負的農作物統統放在騾子身上,結果騾子也因捱不下去而死掉。
筆者看到這則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寓言,再聯想到今時今日的香港,真是感慨萬千。試想,當全香港市民盡受減薪裁員之苦,政府也為不斷升級的財赤發愁,但佔政府總開支70%的公務員薪酬,卻硬是分文不減,即是說,所有因經濟低迷、通縮肆虐的苦果,由不是公務員的市民承擔。

公僕獲益市民捱困
事實上,不用減薪的公務員正是通縮環境的最大得益者,因為他們原封不動的薪酬正享受不斷增加的購買力。往後,財赤肯定繼續惡化,政府總不成再把所有減緩財赤的負擔往市民身上推,因為市民已是那隻步履蹣跚的驢子了。結局如何呢?歷史經驗清楚顯示,那些硬是不理大多數人死活、不肯分擔責任、堅持利己的人,到頭來損失更大。例子多的是,遠的來說,70年代的英國煤礦工會勢力無與倫比,隨時可以利用工潮把政府推翻,沒有任何政府敢碰它,即使當英國經濟在70年代被通脹和工潮弄到奄奄一息的時候,工會仍威脅僱主(政府)不斷加薪,即使礦井虧損纍纍,工會也不容政府減裁一個礦工。結果,國民在忍無可忍情形下,把一個傾向與工會對抗的戴卓爾夫人選作首相,在她上台後,利用強大民意作後盾,通過一連串法例,把煤礦工會打散,往後數年,還把大部份煤礦陸續關掉,礦工大批失業,煤礦工會可說慘敗收場。

又上星期六,電視台播放一輯財經歷史,內容主要是涉及有關國家在面臨經濟災難時,被迫作出生死存亡的選擇過程,真的驚心動魄。第一個介紹的是烏拉圭,該國在80年代後期,通脹率已達每年2000%,整個金融運作事實上已是名存實亡,在此危急存亡關頭,新任財長向國民實施一系列緊縮財政開支,把政府重新納入量入為出的理財政策下,結果通脹大幅回落,此後數年,該國成為南美經濟最穩定的國家。

不到絕路不改革?
另一個例子是90年代初期的印度,該國自立國以來奉行計劃經濟,所有銀行和大型工業都是國營的,效率奇低、冗員充塞,而且虧損纍纍。92年新政府上台,發覺全國的外滙儲備只夠兩星期入口開支,在此情況下,政府別無選擇,惟有開放管制,歡迎外國投資者,政府加快退出市場,結果令印度在90年代後期經濟增長迅速。隨後介紹的波蘭和俄羅斯的改革,莫不是在毫無選擇下迫出來的。這是可理解的,因為人性害怕大變,絕大部份人都是安於現狀,在還可捱下去的情況下,都會選擇混下去。
回頭看看香港現狀,雖然經濟前景暗淡,財赤不斷增加,每個市民(包括高官和議員)都心裏明白,財赤若不減反增,香港煩矣。
高官議員儘管口裏大嚷,實際行動卻無,莫非要待到儲備用盡,香港上下才奮起改革?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