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水域原來是個寶庫,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研究中心新近完成海洋科學博物館的整理工作,收集了接近二千個香港發現的海洋生物標本,單是魚類便有四百種,其中包括連國際專家也未見過的鸚鵡魚,也有科學界首次紀錄的三間剃刀魚。
太古海洋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陳國勤說,該中心成立於一九九○年,位於港島鶴嘴,並於一九九四年成為香港大學的研究部門,專門研究香港海洋生態,搜集得到的海洋生物標本,放置在中心內的海洋科學博物館內。該中心最近完成了這些海洋生物標本的重新編排工作,把超過一千九百個標本分門別類,方便研究工作。該博物館是全港唯一收集海洋生物標本的博物館。
海洋標本包括珊瑚、甲殼動物、海藻等十一大類生物,單是魚類便收藏了四百種標本,部份更是全世界首次發現的品種。該中心研究員AndyCornish於一九九七年在南丫島榕樹灣魚市場發現一條鸚鵡魚,有兩個手掌般大,又稱雜衣或鶯哥鯉,是當地漁民在南丫島深灣附近捉到的,事後由夏威夷主教博物館的海洋專家DrJackRandall鑑定,也無法肯定,可能是一條新品種的鸚鵡魚。
博物館內又藏有一條三間剃刀魚標本,也是科學界未發現過的,於一九九六年在南丫島一帶海域由本地漁民捕得。剃刀魚一般活躍於海底沙床上,以便敵人來襲時躲進沙床內。AndyCornish指出,蝦艇長期在香港水域內不停捕撈,嚴重破壞剃刀魚的生態,現時唯一可能有剃刀魚生存的水域就是近岸的沙床,因為蝦艇不可能駛得太近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