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鄉:「心中有鬼」的語言陷阱

書鄉:「心中有鬼」的語言陷阱

東方文化中對語言遊戲一向是箇中高手,日本有漫才,中國有相聲;由說話變回文字,其中說法的演繹往往最充滿趣味。近讀孫昌健的《說法──流行語超市》(浙江文藝出版,2002年),看到國內流行語的新詮用法,自然有不少值得細想的地方。

文化評論員 湯禎兆

語言的好處是每個人都有把弄的權力,以前國內最明顯的例子,是把政府口號以順口溜形式來賦予新詮,除了表面上的調侃作用外,自然有借重新界定語言的使用方法來「奪權」。

獵巫遊戲的演繹
這優良的傳統當然沒有中斷,「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的語錄訓辭,在經濟掛帥的新處境中已成了不止請客吃飯的意思:請客吃飯已成了必備節目,但若沒有下文看來生意也談不下去。「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固然是現實主義及浪漫主義的優美結合,不過今年國內煤礦區連番的嚴重工業意外,卻教人不得不回想七九年的名句:「人生的路啊,怎麼愈走愈窄」。
以上提及的一些語言遊戲,其實都曲折地反映出官方與民間的角力狀況,而且旁觀者其實可日益摸清,無論官民都愛以「刻意模糊」的原則來製造空間給自己。早陣子錢先生一句「心中有鬼」,正是這類模糊修辭的典範例子,以無馭有,總之你要承認有鬼的話也怪不得人,一於利用民間語言慣技來一招先下手為強。當然它本質上自然是一「獵巫」(witchhunt)的手段,乃一種先把自己界定為公義的一方,然後針對不知名的潛在對象來予以打擊的手段。二十世紀以來,美國更是此道的高手,當年的「白色恐怖」自然令人猶有餘悸。今次的語言玩法,還遠遠不到上述的地步,但策略上先定敵我以及黑白的位置,然後再警惕旁人不要自投羅網(否則肯定就是「同道中鬼」),已隱然有其霸氣狠勁在內。

撇開政治層面的角力,民間對流行語言的應用,正正不斷見到背後的生命力,其中不一定要反叛甚麼,只不過大家都希望尋找屬於自己的時代語言吧。不過中國一向對文字語言有一種神聖的寄盼,於是在過份敏感的情況下,才容易被誤釋為官民對抗。

日常語言的運用
以前中國對女性的肯定,自以「婦女能頂半邊天」為一代名句,想不到國內媒體對中國女足的推頌,想出了以「鏗鏘玫瑰」來更替──它固然有林憶蓮原曲中「誰怕誰」的傲氣,更精采的是借金字旁的構形來點出「鐵姑娘」的剛毅形象,由此可見民間的語言活力委實不由他人約束及阻撓。而只要能放下心理包袱,更教人有意外驚喜的語言遊戲肯定可陸續而來,那才是大家的福氣,因為一個可胡亂瞎扯的社會,一定是一個民主氣息濃烈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