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誤解本土經濟效用

勿誤解本土經濟效用

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 冼日明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於今年年初提出通過發展「本土經濟」以振興香港經濟這個建議,「本土經濟」這個概念隨即在香港引起廣泛的注視及討論,很多人相信隨着「本土經濟」的發展,定能改善經濟低迷及增加就業機會,而本港十八區區議會更積極回應,計劃在不同區內建立像大笪地或藝墟等設施。
不過,筆者發覺不少港人,包括政府當局,對「本土經濟」這個概念的意義及功能存有不少誤解或迷思,這些誤解如果不能得到澄清,不但不能改善經濟,增加就業,更可能會引致社會資源的錯誤投放,減慢香港經濟的復甦步伐。

迷思一:推動本土經濟定能減低失業率
不少人相信大笪地、藝墟等活動能創造就業機會,紓緩失業情況。以大笪地為例,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短期可能有不少的失業人士在大笪地找到創業或就業的機會。不過如果我們細心分析,便會發現他們所售賣的產品,大多缺乏特色,只是重複市場上其他店舖售賣的產品。故此,大笪地的出現只是改變了消費者購買場地的選擇,增加了業內的競爭,最後導致其他店舖的倒閉,引發更多失業例子。

只帶來復甦假象
迷思二:本土經濟能提高本土消費
不少港人相信,現今香港經濟的低迷始於港人的低消費意欲,如果通過墟市等商業擺賣,定能刺激消費,改善經濟。不過這一個觀念並不一定是對的,因為香港基本上是一個外向型的經濟,香港經濟的生存及增長條件主要是建基於它能否為外地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及服務,故此,如果不能提高香港在全球化下的競爭力,只是單方面提高香港內部的消費,相信只能帶來短暫的經濟復甦假象。
究竟怎樣才能提升「藝墟」或「大笪地」等活動的效能?筆者認為應該基於三個重要條件:一、這些活動能吸引更多遊客訪港及消費;二、這些活動能減少本地消費外流,例如北上消費;三、這些活動能增強本港的競爭力,例如港人的創業經濟。要成功取得以上三個條件,香港各界一定要對「本土經濟」這個概念,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及策略性方向;其次,香港政府要積極扮演一個協調的角色,減低十八區資源的重複投放;此外,政府、區議會及學界要為創業者提供適當的培訓;最後,創業者要有市場觸覺,能為顧客提供有特色及創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