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國九一一遇襲事件雖已過了逾一年,但不少人卻因此改變對生活的看法。據《遠東經濟評論》一項關於亞洲地區在「九一一」後的生活模式調查顯示,受訪者多數認為生活失去安全感,因而促使他們更重視儲蓄;但港人卻不減對名車佳釀的鍾愛。 記者:譚暉
今年七月至九月《遠東經濟評論》以問卷形式訪問了一千二百三十八名、來自十個亞洲國家或地區的讀者。十個地區包括南韓、日本、台灣、香港、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及澳洲。
調查結果顯示,「九一一」後遺症是令到大部份受訪者的生活危機感加重。其中香港、印尼、日本、馬來西亞、南韓、台灣和泰國的受訪者,形容在「九一一」後對國際新聞更感興趣;菲律賓和新加坡的受訪者說會撥出更多時間與親人相處;只有澳洲的受訪者形容他們的生活方式並未出現大改變。
此外,受訪者並更重視以不同方法累積財富。在本港,大部份受訪者認為,未來一年最佳的投資工具是買股票及外幣,但卻對置業持負面態度。百分之八十四的本港受訪者指出,他們都因為買樓而導致損失,僅百分之十六的受訪者對於擁有物業感到高興。
不過,在澳洲、印尼、菲律賓、南韓及泰國,置業是當地受訪者的投資首選。在十個地區中,本港受訪者給予置業的評分,是各地區中最低的,至於評分最高的則是澳洲的受訪者。
報告又提及,在生活消費品方面,亞洲人仍然喜愛汽車及法國佳釀干邑。其中,本港市民最喜愛的汽車品牌是平治;而豐田則是澳洲、日本、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尼人的心頭所好。但表示自己會在一年內購買新車的受訪者之中,本港是各地區中比率最低的。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為,「九一一」對港人的心理影響,遠不及本港近年所面對的高失業率、樓價下跌、競爭力下降及經濟不景等問題所造成的打擊嚴重。他又說,本港市民幾乎每日都可在報章上看到有關的負面消息,久而久之,個人的危機感必定增加,不欲消費、對未來抱着懷疑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