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數年,無論是學者、商界及政府官員甚至市民,都踴躍提出怎樣才能挽救香港經濟及解決政府財赤的意見。在此不妨先談談香港的財赤問題。
財政赤字的出現很簡單──就是政府開支大於收入。香港財赤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在開支方面,有近八成是用來支付人工的,而要減公務員或資助機構的員工薪酬卻非常困難,而且十分政治化;在收入方面,政府在稅收方面,例如賣地收入及投資收益亦有下降趨勢。
外滙基金所管理的資產約有9000多億,其中有3000億屬於財政儲備,亦即過往財政盈餘所累積的金額,而其餘的6000多億則是賴以支持香港聯繫滙率的外滙儲備,其中包括3000多億的累計盈餘。如果不理會那與聯繫滙率有關的6000多億部份,與政府財政有密切關係的金額就只有3000億元左右。
這3000多億就像政府的私房錢。如果出現財政赤字,可以從這項儲備之中提取去支付政府的日常開支。但要小心的是,3000多億之中,有千多億要預留作公務員的長俸,即公務員退休之時所支付的福利,那麼政府能夠真正動用的儲備可能只有千多億。
今個財政年度首半年,政府的財政赤字已達708億,遠高於原先預計全年赤字的400多億。由於今年預計賣地收入的百多億很難達到,加上預計發售地鐵套現的百多億亦已泡湯,今年全年度的財政赤字可能超過700億而創歷史新高。按此趨勢,香港的財政儲備可能在兩三年之後便會用完。屆時香港又可怎麼辦?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