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扁「狗急跳牆」

阿扁「狗急跳牆」

張家琪
台灣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

台北市中心高掛民進黨市長候選人李應元諷刺馬英九施政的競選看板,上面斗大的字寫着「新竹有貢丸,淡水有魚丸,市長再讓馬英九做四年,台北市只有搖頭丸。」李應元在電視競選廣告,也盡其嘲諷之能事,畫面出現風塵女子,說票當然要投給小馬哥,因為小馬哥長得帥,又讓他們色情行業可以大發利市。
很意外,李應元以不利的資訊,宣傳上慣用的堆牌法(CardStacking)來攻擊馬英九,並沒有將他的選情拉抬起來,民調始終遠落後馬英九,連民進黨在北市的基本盤三成至三成五都不到,只在二成左右徘徊。北市長選舉事關二○○四年台灣總統大選的前哨戰,這看在阿扁總統眼裏,焉有不急、不擔心之理?選舉日還剩下倒數四十二天,阿扁已按捺不住,率領府院黨高層走上街頭,為李應元造勢。宣傳手法上綱至「鬥臭法」(CallName),暗諷「選市長不是選台北特首」,批馬英九兩次訪港,「寧見香港特首,不見中華民國總統,心中沒總統,無行政院長亦無中華民國。」
眾所周知,台灣的政治人物,最怕被人視為「不愛台灣」、「聯共賣台」。香港是中共特區,在不少台灣人眼裏,那是台灣人最討厭的「一國兩制」的示範區,馬英九來過香港,在「香港」和「特首」符號的指涉之下,很容易讓人產生負面的聯想:「馬英九訪問過香港,見過香港特首,卻不願見阿扁,因此馬英九是在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台北特首,既然是競選『台北特首』,就是心中沒有中華民國,換言之,就是贊成『一國兩制』,就是中共的同路人。」

無助低沉景氣
「香港是香港」,「中共是中共」,這兩者不能全部畫上等號,但阿扁為要鬥臭馬英九,卻用記號學上的「合稱謬誤」(fallacyofcomposition)來誤導選民,藉此刺激人類最易被挑起的種族和省籍情結。
那麼阿扁急得上陣出狠招,真的拉抬了李應元的氣勢了嗎?根據台灣傳媒民調顯示,作用似乎不大。台灣《中國時報》民調,李應元的支持度增加了三個百分點;然而馬英九更上揚了五個百分點。其他也有的傳媒民調顯示,李應元支持度不升反降。這點可說明大多數台北市選民心中非常清楚,馬英九來港,第一次是參加雙城論壇,向香港借鏡都市建設;第二次是應香港政策研究所之邀,發表專題演說,很成功的將台北形象推銷予港民,這與馬英九是否賣台,是否競選「台北特首」,根本無關。
台灣景氣低迷,失業率不斷攀升,做為首都的選民,早已喪失對選舉的狂熱。阿扁也深知情勢對民進黨台北市長一役,非常不利,所以不得已提前跳出,又打出最拙劣的省籍牌,使台北市長的選舉幾乎升格為「總統選戰」。孫子說:「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阿扁在急和慍的情緒之下,為了一年半後的總統大位而興師、而致戰,除了顯示自己「黔驢技窮」,也得罪了港民,造成不好的觀感,最重要的,這對台灣經濟的衰退,非但於事無補,更雪上加霜。阿扁的「狗急跳牆」,真是亂了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