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數天談論了政府財政收入的問題,不難發現政府收入缺乏一個穩定的基礎。如果經濟環境繼續這樣差勁,政府的收入亦很難樂觀。
既然開源出現困難,那麼節流又是否可行?政府開支之中,有七成八是工資支出,包括政府機構及資助機構的工資。問題是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公務員的工資不能比九七年的水平為低,如果要減公務員人工,所要面對的阻力及政治壓力實在太大,所以要落實減薪非常困難。
既然政府的開支之中,佔近八成的員工薪酬是不能大幅削減的,惟有退而求其次,從降低其他開支入手。例如一些缺乏成本效益的基礎建設,又或者社會福利、教育及醫療方面的開支。不過,政府一旦要削減福利,既得利益者必群起反對。舉凡推行一個新政策,必定有人得益,亦有人吃虧。問題是資源分配是否合理?在有限的資源下,怎樣分配才能令到社會有最大的得益?自回歸之後,政府似乎是做得太多,令到市民有所期望,以為甚麼都能依靠政府解決。政府若有大量財政盈餘,發放多些福利也屬無可厚非,但如今面對龐大赤字短期之內也未必能夠解決的情況下,怎樣重新分配資源,便要仔細考慮。
現時全球的經濟都主張小政府,少派福利,讓市場自行運作。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的地方,又怎可以逆其道而行?希望我們的政府有能力把開支限制在國民生產總值的兩成以內,搖身變回一個小政府,讓市場發揮真正的調節力量。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