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認識中國新銳導演的一鱗半爪,我想《我的攝影機不撒謊》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作(中國友誼出版社,2002年版)。作者程青松及黃鷗的而且確有野心透過追訪第五代(指陳凱歌及張藝謀等一代的中國新導演)以後的導演,來重塑一代人的面貌。書有副題為:先鋒電影人檔案──生於1961-1970,可見整合時代精神的潛台詞。
事實上,他們的經歷也確實有共通之處,尤其是對地方的深厚感情(主要是故鄉):巫山之於章明(《秘語拾柒小時》)、上海之於婁燁(《蘇州河》)及汾陽之於賈樟柯(《站台》),同樣刻骨銘心且成為後來各自作品的重要素材。當然更重要的是窮,窮已成了一個時代的屬性,也是他們時常要面對的問題──其中一部份是因客觀環境使然,另一方面則和他們一直要堅持自己的導演路有莫大關係。王超(《安陽嬰兒》)連離家出走,都從《世界電影》中撕下安東尼奧尼的劇本與費里尼的《大路》劇本隨身攜帶,以及和自己所寫的詩上路,大抵不得不教我們對像他這樣一個影像文藝青年,產生跡近有種過份浪漫化的追尋印象,同時更明白一切窮得有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