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供書教學是父母的責任,但這個責任可大可小。數據顯示,18年後去美國讀大學,3年學費連生活費約需百多萬港元;即使留港升學,也要接近50萬。姑勿論「到時」你的子女留港還是赴美,這筆錢可要「今天」就開始籌措。 記者:劉積玲
簡單來說,市場上有4類儲蓄子女教育經費的主要產品。第一類自然是最傳統的「子女教育基金」保險計劃。這些計劃同時提供子女人壽保障,還有供款人保障,供款人一旦失去供款能力,保險公司便會代供款至期滿。但愈來愈多父母質疑子女人壽保障意義不大,而且保險的回報不及基金,故索性將保障與儲蓄分開處理,另外為子女做一份月供形式的基金儲蓄計劃。
「這樣做好處是靈活性較高。」港雋理財策劃有限公司培訓總監高兆麟指出。「除了回報有機會較高外,最重要是基金計劃透明度較保險高,而且計劃可因應個人情況隨時調整,包括供款額、基金種類、供款年期,以至投資風險。」
他補充:「很多人以為基金投資一定是風險較高,其實也有低風險的基金。」他們就鼓勵投資者在儲蓄的頭10年不妨選擇較高風險以增加回報,後8年則轉為保守以保住財富。「當然,選擇基金儲蓄計劃作為子女教育經費,大前提是父母本身必須已有足夠的保障。」
基金儲蓄計劃的弊處是保障沒有包括供款人。一旦供款人不能再供款,教育經費便泡湯。
美國萬通保險亞洲有限公司市務部高級副總裁蕭莉玲表示,保險公司看準上述兩類計劃各有缺點,新產品應運而生,簡單來說就是設有供款人保障的基金儲蓄計劃。
萬通的「新一代教育基金投資計劃」就是一例。其性質與基金儲蓄並無分別,但就可自由選擇是否附加供款人保障。單就這點上,確是彌補了基金儲蓄計劃的不足。
「這個產品基本上與基金儲蓄沒有分別,只是一旦供款人身故或失去供款能力,保險公司會代供款至期滿,確保孩子在18歲時有錢讀大學。」蕭莉玲說。
第4類亦甚多人選用的方式是銀行的目標儲蓄計劃(如滙豐的「目標儲全保」)。在供款期間,為供款人提供等同儲蓄目標金額的身故賠償。從上所述,可見每個計劃各有特色,最終抉擇須視乎個人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