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參與這些產品之時,必須問清楚自己是否「看好」某隻貨幣,千萬不要貪一時高息回報。
由於資訊發達,近年投資者對不同類型的投資產品認識增加了。在眾多產品當中,我個人認為衍生工具的發展最為迅速。除了期貨、期權、備兌認股證外,過往只為大戶或機構投資者愛好的ELN亦逐步零售化,廣為大眾所認識。因此,除了股票之外,相信本地金融市場產品多元化將成大勢所趨。
不知大家以前有沒有投資過外幣呢?早在10年前,投資外幣的人為數不少,究其原因,當時紅籌國企及二三線股還未盛行,有接觸股票的散戶不算太多,而適逢當其時外幣息口較高,加上滙價有一定程度的波幅,於是吸引一批投機者參與。
不過時移世易,隨着股票普及化,炒賣外幣的人愈來愈少。現時仍有投資外幣的,不外乎兩類人:一是因為早年移民他方,手上持有大量外幣,於是放進外幣戶口作收息之用;而另一種應該是嫌港元息率太低,於是做外幣定期以賺取更高利息回報的市民。據我所知,有銀行提供了一些與外幣掛鈎的投資產品,回報會較單一外幣定期回報為高。
這些與外幣掛鈎的產品之所以回報較高,主要與其產品結構有關。簡單來說,這類型的產品的結構有些像ELN。舉個例子,澳元現時的滙價為1澳元兌4.33港元,假設你有50萬港元,便可兌換成約11.54萬的澳元。不過,這種產品有些特點要留意。第一、在到期前港元不會真正兌換成澳元;第二、在參與該產品的第一日,已訂明到期日的利息回報;第三、在買入該產品時,客戶可先行訂下一個下限(如4.32港元兌1澳元)。假設在到期日澳元跌穿4.32港元,那50萬港元便會自動兌換成澳元了。
那麼,其實這種產品背後的意義是甚麼呢?
第一,當澳元升值(較買入價為高)的時候,投資者便能夠本利兼收。而當中的收益,並非單是外幣儲蓄所派發的利息,還包括因承受外幣下跌風險的「期權金」(Preimum),所以回報較一般外幣定期儲蓄為高。反之,倘若當澳元跌穿當日訂下的下限時,港元會自動轉成澳元,倘若日後澳元繼續下跌,投資者便要承受手上澳元調整的風險。由此可見,投資這種貨幣產品,其實與投資ELN的性質差不多。
簡單而言,當大家參與這些產品之時,必須問清楚自己是否「看好」某隻貨幣,千萬不要貪一時高息回報。另一點要注意的就是,由於買入該產品之時已訂下到期日的回報,那麼,即使日後有關貨幣急升,自己亦不能享受貨幣升值的回報了。當然,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當投入有關產品時,最好投資於一些滙價較穩定的貨幣,因為滙價波幅愈大的貨幣,投資者所承受的風險也是愈高的。
陳永陸